十年前,若是不常联系的朋友在QQ上问一句在吗?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瞧,这老兄被盗号了。”十年后,通讯录里躺着的还是以前的那批人,若是不常联系的人在微信上问我一句在吗?我的反应却变成了质疑:“这位是走投无路要借钱还是柳暗花明要结婚?”
总之,“在吗”这种问询很考验感情,会根据发出信号的人是谁,自动变幻出两种心情。
时常联系的人问一句在吗,添上几句嘘寒问暖,顿时就很风花雪月了。不常联系的人问一句在吗,其惊悚程度不亚于闲逛到死胡同里碰见一个收保护费的。
可能有人会觉得我说的夸张了,好歹是认识的人,总不能跟凶神恶煞收保护费的相比吧,其实没什么改变,大不了就是收保护费的小头目是我认识的,他也不能为了以前的交情给我打个折,从在胡同里堵住我那刻开始就预示着我们的相遇注定尴尬无比、氛围异常……
这不,前几天我初中毕业后就不再联系的发小就问了一句在吗?当我回复了一个笑脸过后,她紧接着就是一句:“五一的时候我结婚,回来吃个饭啊。“
说实话,面对这样的对话,我很尴尬。我记得她没继续读高中,也不知道去了哪里,连微信也是被共同好友拉近了一个群里,然后走了个形式像“凑人头”一样添加了好友,十多年来不曾联系过,我们甚至连个朋友圈的点赞都没有。
因为走了不同的路,自然不会有太多共同语言,这是命运使然,也并无指责的意思。
但凡明眼人都应该能看出来,人家并无请客吃饭的意思,我已经离乡多年,她自然是知道的,不过中国的语言向来博大精深,人家总不能说:“我要结婚了,请你随个礼。”
至于我,当然是万般的不情愿。除了因为我的身份,是即将要被党消灭掉的穷苦群众以外;其次就是万事讲究礼尚往来,我设想我结婚的时候大概不会叫她,为了一笔钱,让这种尴尬无限循环也没什么意义。
但通知了哪有不表示的道理,我难过的是表示过后的我们却并不会因为多了一笔金钱上的往来顿时情深似海,交情如昨。估计还是各过各的,在彼此的通讯录里安静地躺着尸。
随这笔钱从各个角度出发都没有丝毫的意义,所以才让我心不甘情不愿。
随份子的习俗大概要追溯到很久以前,说到底也不过是人际交往的一个手段而已,只不过因为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早已经跳脱了最原始的初衷,变成了纯粹的交易,而红包的厚度似乎也变成了考验感情的准则,没了祝福的意味……
这种情况多少会让我黯然神伤,不是因为发小将我陷入了尴尬之地,而是我们多年后的寒暄竟然从随礼这个话题开始未免让我觉得我们之间又生疏一些。
若铺垫可以再长一些,可能我就不会那么不舒服,她完全可以跟我谈谈曾经一起犯二的岁月,或者说说一起装傻不知愁为何物的时光,但凡跟回忆挂上钩的东西,就很容易变得“值钱”。
等到我开始感叹物是人非,她再说出她已找到人生归宿,这就很容易接受,即使我知道我不过是她众多宴请宾客里最不起眼的一只,但至少在她的回忆里,我还是有一定的分量和比重,她不是千篇一律的群发,而是大方的告诉我,需要我的祝福,不管这么多年是否断了联系。
很多朋友问过我,我这么不情愿,到底最后随礼没,为了证明我即将奔向小康,当然随了啊,我不要面子的啊……
“要面子”一说都然是开玩笑,只不过那个夜晚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少时的过往,一起经历过的从前,怎么想都是好的,怎么想都是值得被纪念的,未来是否还会有这种尴尬的交集我不得而知,但靠着那点微薄的回忆也足够得到一份诚心诚意的祝福了。
当然我还是建议,虽然这种形式以后还会有很多,躺尸已久的人突然诈尸要份子钱也是常态,但为了少点我这样爱唠叨的人,至少可以铺垫长点让这个形式走的舒服点。
再有,为了参考金额,我曾问了我们很多的共同好友,其他人却说并没有接到过她要结婚的通知,可能是还没来得及通知,我没有继续追问下去,但或许我可以把这例行公事的画面换一个调性。
比如她正拿着手机打算通知众多亲朋,看到我的名字时脑海中浮现的是我咧着嘴傻笑的画面,坐在一旁的她老公问她为什么偷笑,她点开了我的相册,指着我的照片,告诉她老公以前我们一起经历的糗事,她老公看她喋喋不休,只说了句没你好看。她也会惋惜我们不知怎么就断了联系,但还是希望我过得和她一样好。
思虑了良久之后,想知道我是否还记得她?然后怯懦地打下了一句:“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