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时37分,一口气看完。
在睡前寂静的夜里。
从开始到结束一直是浑身冰冷瑟瑟发抖的状态。不知道是夜太凉,还是故事太牵扯神经。
这是东野圭吾最具争议的一本书,对法律对公正,甚至是对是非判断。
情节上非常像我之前看过的一部电影,「奥罗拉公主」,法律不能制裁到的恶人,只能靠自己。
听故事,我们都喜欢快意恩仇,对那些做出罪大恶极之事还没有悔改之意,并且法律对他们也无可奈何的时候,我是渴望主人公能够手起刀落,报仇雪恨的。
伤害有多残忍,恨就有多深刻。我提着一口气,极速的想知道结局,期待恶有恶报。
但是,他是东野圭吾啊,结局果然又是猜不到的。
以前我也会总会说感同身受,以为自己心思还算细腻,各种情感都可以站在对方的立场体会到,但是现在才明白,事情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永远不会有感同身受的深刻体验。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新闻,一个少年朝一个下班途中的年轻女教师泼硫酸,只为抢钱。女教师全身大面积烧伤,但是那个少年并没有得到制裁,只因为他还是初中生,和书中的故事一样,《未成年人保护法》庇护了他。
看到故事的结局,我也在心里怒吼,法律究竟是保护恶人还是保护好人?一味的按法律执行的警察们,是否真的代表公正?站在感性的一方又是不是真的有罪?
“该怎么说呢?最后的结局是这样,或许不能说是正确。但如果密报者什么都不做,结果会如何呢?当真会有更好的结果吗?菅野和伴崎被捕,经过形式上的惩处后很快又可以重返社会,然后重复作恶,接二连三地还会有长峰绘摩浮尸河中。这就是幸福的结局吗?”
这是警官久冢的回答。
所以,所谓的正义究竟是什么?
本书没有给出答案,看过的读者未必都能说得清楚。
软弱可以是罪恶的帮凶,感性也有可能助推正义。
而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同情却没有行动,毫无意义。丹泽和佳子在面对父亲的阻止时说,
“那谁来做?大家都和爸爸一样,虽然同情他,但怕麻烦,都躲得远远的。说什么不要惹这种麻烦事,过平凡的人生最好,其实只是自我满足罢了!”
任何时候都在沉默,那么等到有一天灾难落到自己身上,得到的也是沉默。
最起码,看完这本书,我不想做沉默的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