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By沐岚
三年半职场生活的历练,我有幸,蜕变成为一名佛系员工。
看着身边曾经一起战斗过的兄弟姐妹,在摸爬滚打中身形渐稳,而我却慢慢放下了手中的利器,后知后觉自己早已相去甚远。
“吃斋诵经”的日子过得久了,难免耳濡目染形成习惯,如此反倒更容易看清生活中的一些选择。
其实这般,也没什么不好。
P01
刚入职没多久,就听说厂里面有某个群体,与其打交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真正接触之后果不其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已是常态。
它们一时的情绪,就足以让你陷入万劫不复、生不如死的处境,而这样的情绪可能来自股票跌了、游戏败了、午饭没吃好、午觉没睡足、大姨妈造访、两口子拌嘴......等等一切不那么合理或者根本不合理的缘由。
这样的玩弄还经常性的伴随着嘲讽与调侃,最后还不忘甩下一副有恃无恐的嘴脸,仿佛再说:“你能把我怎么样?”。当它们大谈“大学生就是书呆子”、“读书无用论”、“年轻欠摆弄”.....诸如此类话题的时候,赔笑称赞是我唯一能做的事。
这样类似的场景是我几乎每天都要经历的,经历多了我也习惯性的明白,它们通过不断的爱搭不理、颐指气使、冷嘲热讽等方式,都在向我昭示着一个观点,那就是:
“这活儿不归我管,这责任不该我负!
而且爱谁管谁管,爱谁负谁负!”
好吧......有事说事,明说就行,干嘛不好好说呢?难就难在摆出来的情绪我还得照单全收。
很不幸我属于那种比较直的人,以前还总拿这种错误的行为来惩罚自己,这种经常性的不可理喻让人实在气不打一处来。
后来,我调整了看问题的角度从而不经间醍醐灌顶。反观这群人的教育背景和独特的岗位性质,我发现它们的工作内容也只有一件事:
“用它们能想到的一切方式来撇清责任!”
(因为不牵扯到私人利益关系,它们收获不到任何实质的好处)
但它们的认知有限,圈子单一,能想到的方式只有:摆臭脸+讲脏话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这种方式还屡试不爽!
倘若公司在这样的岗位上安排如此的从业人员也是出于这种考虑,那真可谓“知人善用”!
经历过与这群人的交往,我可能不知道自己谦卑到极致会是什么样,也许不会开出花来,但我知道自己的底线在不断的被践踏与再刷新中循环着。
如果不能彻底凌驾于一个人,那么不妨试着伪装趴在地上仰视他。前者使人屈服就范;后者使人掉以轻心,但最后驱人成事的目的,殊途同归。
不想我的工作中时时刻刻都充斥着与这样的人打交道;不想再看到那些肩负重要使命的产品被这样的人摆弄。
P02
正如《亮剑》中李云龙呵斥赵刚时说的话: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这就是一个团队中核心人物对这个团队的无比重要性。且不谈LD的其他品质,就单纯在遇到外部问题的时候,是否能坚持自己的立场主张,是否能为自己的属下力挽狂澜,这直接关乎着一个团队的凝聚力。
倘若人心散了,那队伍必然就不好带了。
也许国企之中的LD更懂得在各种场合、面对各种问题时的斡旋之策,他们摸爬滚打,身经百战,想的是有朝一日的飞黄腾达,而早就没了在其位谋其政的根本行事准则。只要在多方利益团体中圆滑得游刃有余,哪还管得了手下被人打得火热。团队不是我的、手下不是我的,只有乌纱帽是自己的!
本应硬气面对的问题变得弱懦,本应有理有据的事情变得理屈词穷,
长此以往秉承“把眼光向内看”的领导策略,实属令人不敢恭维。故意式的退而求其次,这样你输掉的不只是一时的面子,更多的是手下的一片赤心。
不求无理取闹,但求昂首挺胸;不求凌驾于人,但求平等相待。
外面受了气:
硬气的人选择自己直接打回去;
隐忍的人选择找自己手下打回去;
狡猾的人选择打你的手下来解气;
无能的人选择打自己手下来撒气,而这,是绝对没有的道理。
不想让我的青春继续成为你官场试错战中的炮灰,你可以对它置若罔闻,但我不能熟视无睹。
P03
起初刚毕业那会儿,以过程为导向的学生思维让我一度相信干工作就像学习;努力干就像努力啃书本,好的结果就是努力之后的水到渠成。
但现实却是越干越多,越多越错,越错没有越勇,反倒越迷茫。
我开始反思自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改以结果为导向,为了达成目的,什么出其不意三教九流的把式尽管招呼,但一溜十三招下来,我发现自己的结果变得飘忽不定,因为理想追求的和现实能及的结果根本不在一个次元里,最后还是无可避免的迷茫了。
就像电影里讲的那样:
“你觉得孤独就对了,那是让你认识自己的机会。你觉得不被理解就对了,那是让你认清朋友的机会。你觉得黑暗就对了,那样你才分辨得出什么是你的光芒。你觉得无助就对了,那样你才能明白谁是你的贵人。你觉得迷茫就对了,谁的青春不迷茫。”
很多出身不错的毕业生,由于顾及长辈的缘故选择回家(或近家)发展,机关单位和大型国企对一部分人来说是天堂,但对绝大多数这样的年轻人来说却是地狱,一边混吃等死一边哀叹余生,待到燃尽了激情,看清了现实之后,他们终于可以告诉自己:这里与我彼此相不适应!
计划经济下的体制大锅饭还吃的惯吗?
面对发展变化如此之快的大千世界已经迷失自我了吗?
这些疑问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在这里工作就像是进了一座闭塞的围城,也许可以不用掌握一项傍身之技,但凡事做到圆滑有余、左右逢源、上下周到绝对是安生立命之本。
而一切不依靠权钱来谈发展的行为,都是耍流氓。
当我突破底线,刷新三观,换来的是这些感悟时,我竟从茫然混沌变得释然自若了,我想可以开始寻着自己的本心面对接下来崭新的工作和生活。
P04
平时涉猎过一些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印象最深的一条心理学效应,叫不值得定律。
现在想想,我的经历被其不谋而合的印证了。
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件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敷衍了事的态度。即: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如果说评判值得与否的因素源自于价值观、个性与气质、现实的处境这三点,那么值得做的事(包括工作):
就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适合我们的个性与气质,并能让我们看到希望的事。
当你用思辨的视角审视这个定律时,它便成了:值得做的事就把它做好!
当你遵循着这个启示去行为处事时,在不经意间你会发现:它给那些徘徊于主观意愿与客观环境的矛盾中、纠结于随波逐流还是激流勇进的选择中的人们指明了方向,让他们不再消极被动,而是从容淡定地坚持“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至此方可以心安理得。
得益于职场价值观的重塑、充分的自我再认知、以及无情打脸的现实,我成为了上述他们中的一员,忠于内心,忠于追求值得做的事。
这三年里,工作占据着我生活中的绝大部分;
而到底,它也没能成为我生活中的某一部分。
所以感恩,风浪过后洗尽铅华,让我在这种“虚假的踏实感”中醒来:
不会为了憧憬拥有虚无缥缈的成功而选择接受违心的改变;
不会为了渴望拥有永无边界的物质而选择成为资本的牛马。
这种“选择不拥有”,正是我为自己设定的一种状态。
变得佛系的我,不丧不油,只是把那个偌大的目标暂时分割在每个小小的阶段里,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依旧可以使我欢欣雀跃。就像小时候玩红白机魂斗罗,每通一关都会因为自己功力大进而变得信心满满,不去想着后面还有变态到发指的关卡。这样纯粹的思想同样适用于现在的我。
离开不代表软弱,不是因为想要被认同,而是因为我要追求我自己的价值,追求值得我做的一切......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