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谋其实就是光明正大的使用计谋,而由于各种原因,即使对方看出了最终目的,也没有办法应对,只能被动中计。相较于阴谋,阳谋虽然光明正大,但却通常令对方无可奈何;阴谋则不同,阴谋一旦被对方识破,效果必将大打折扣。而在历史上,晏婴的二桃杀三士、孙膑的围魏救赵、主父偃的推恩令和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便是四个典型阳谋案例,那么这些阳谋又是为何难以破解呢?我们分别来分析。
晏婴:二桃杀三士
破解难点:自私贪婪心理
春秋时期,齐景公手下有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个勇士,三人勇猛异常,而且多次立功,然而久而久之却开始居功自傲,“上不讲君臣之礼,下无长幼伦常,君命不从,朋谏不听”,齐相晏婴认为三人迟早必成大患,便建议齐景公诛除三人。
齐景公听了晏婴的分析,也认为应该诛除三人,但又担心以武力无法制服,晏婴便建议,“力斗不如巧斗,抓到他们的弱点,事情就好办,这三个勇士不讲伦常,可以从这里找突破口”。于是,齐景公便按照晏婴的建议,赏给三人两个桃子,让他们论功而食。
公孙接便以曾搏击野猪和幼虎拿得一桃,田开疆曾引兵退敌亦拿一桃,古冶子则表示自己曾斩鼋除怪,助国君渡河,于是便拔剑而起,要两人将桃子交出来。公孙接、田开疆叹气道,“我们的勇敢不如您,功劳也不及您,拿桃子也不谦让,这就是贪婪啊。如此活着,还有什么勇敢可言!”遂交出桃子自刎而死。
古冶子见状,则表示“你们两个都死了,唯独我自己活着,这是不仁;羞辱别人,吹捧自己,这是不义;悔恨自己的言行,却又不敢去死,这是不勇。不仁不义不勇让我一人都占全了,还有什么脸活在这世上”,遂也自杀而死。
“二桃杀三士”计谋看似简单,却完全是利用了人们的自私和贪婪心理,如果三人懂得谦让,自然不会中计,奈何这偏偏是三人所缺乏的,因而难免陷入自相残杀。
孙膑:围魏救赵
破解难点:攻敌必救
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楚两国求援,齐威王在段干朋建议下,在邯郸即将破城之际兵分两路,一路与宋国、卫国军队合攻魏国襄陵,另一路则由田忌、孙膑统率救援赵国。
彼时,魏军已经攻破邯郸,庞涓统率八万魏军转攻卫国,田忌率领八万齐军抵达齐魏边境后,便想与魏军直接正面交战,孙膑却认为魏国主力在外,国内防务必定空虚,应当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直捣魏国首都大梁迫使魏国撤军,如此便可在付出少量代价的情况下解救赵国,同时还可寻找有利战机攻破魏国大军
于是,在孙膑建议下,田忌一面分兵佯攻魏国平陵,吸引魏军主力注意,一面派军直捣魏国都城大梁,迫使庞涓率军回援,并派少量军队与庞涓交战,在示敌以弱的同时延缓其回军速度。与此同时,齐军主力则在魏军的必经之路桂陵设下伏兵,以逸待劳。结果,庞涓果然丢掉辎重,以轻装急行军昼夜兼程回救大梁,结果于桂陵中伏,惨遭大败。
“围魏救赵”之计的关键,便在于攻敌必救,在本国都城遭受攻击的情况下,面对魏惠王的回援命令,庞涓就算知道其中有诈,也不得不率军回援,毕竟没人敢冒都城被攻破的风险。事实上,就在此战十一年后,齐国又上演了一出“围魏救韩”,魏军面对同样的局面,还是不得不回援,结果又在马陵中伏惨败。
主父偃:推恩令
破解难点:无力对抗、惠及面广
西汉初年,随着各地诸侯王势力的不断增强,中央朝廷与地方诸侯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不仅时常发生诸侯王阴谋造反和违法乱纪之事,更是在汉景帝时爆发了“七国之乱”。于是,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令”,最终成功瓦解了诸侯王们的势力。
推恩令的内容其实并不复杂,总体来说无非两点:一是封国由嫡长子继承制改为诸子继承制,原本诸侯王封国只有嫡长子具有继承权,而在推行“推恩令”之后,嫡长子便只剩下了诸侯王封号的继承资格,而封地则由诸侯王的儿子们共同继承。二是除嫡长子继承的王国拥有自主权外,其余侯国全部归由各郡管辖。
于是,“推恩令”制度推行之后,导致各地诸侯王的封国变得越来越小,而由于各侯国全部被纳入各郡管辖,地位仅等同于县,这等于让中央朝廷直接管辖的地区逐渐扩大,此消彼长之下,不仅让诸侯王对于朝廷的威胁越来越小,而且成功将朝廷与诸侯的矛盾,转移为了诸侯的内部矛盾。
其实,“推恩令”的结果,各地诸侯王未必就看不出来,可他们对此却也无可奈何,原因有二:一是经过汉景帝时“七国之乱”,诸侯王已经实力大损,基本失去了直接与朝廷正面对决的资本;二是此举虽然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但对于各诸侯王除了嫡长子之外的子孙来说,却无疑是个利好政策,他们对此自然极为支持,他们虽然实力较小,但奈何人数众多。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
破解难点:大义名分
我们常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上这是沮授给袁绍的建议,曹操采纳的则是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而在更早死后贾诩也曾向李榷提出过“奉国家以争天下”。这几种说法虽然不同,但其实质并无区别,其实就是利用皇帝的名义在诛锄异己。
有了天子这块“招牌”,曹操不仅招揽了董昭、钟繇等原汉室臣僚,而且赢得了大批士子的归心,例如荀攸从荆州、郭嘉从袁绍处投到曹操麾下,又如避乱江南的杜袭、赵俨也于次年返归许昌。
就算是割据一方的袁绍、马腾、韩遂、孙策、吕布等人,虽然心中不满,却也不得不选择低头奉诏。而面对从许昌发出的诏令,虽然大家知道那全都是曹操的意思,各路诸侯也只能无奈选择接受。例如吕布在事实上占据徐州的情况下,也不得不派人去求曹操,以获得朝廷正式任命自己为徐州牧。又如荆州牧刘表,也不得不臣服于曹操控制的朝廷,时常跑去进贡。
自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大行其道,而其中“君权神授”的思想也得以深入人心,因而相较于后世王朝,此时汉朝皇室在民间的号召力极强。因此,一旦选择拒不奉诏,那么便成了真正的“汉贼”,正面对抗朝廷的下场,袁术便是个反面典型,而这便是“天子招牌”的威力。
以上便是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四个阳谋,而除了以上四个典型例子之外,其实还有一些其他阳谋例子,例如吴起临死扑在楚悼王尸体上,便是利用了楚国贵族对自己的仇恨,最终导致楚国贵族因毁坏王尸而惨遭屠戮;又如冯亭献上党引发长平之战,便是利用了上党郡归属对赵国的致命影响,赵国明知此举会引发战争也不得不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