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本书快两周了,这本书给我总的感觉是:条理清晰、思维严密、论证合理、易学易操作。这也是我想收藏的一本关于个人成长、学习的书。
本书从“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七个方面着手进行论述。共分七章,每章看似独立,实际各有渗透联结。
一、时间(抽丝)
用平衡观点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用郑重的态度过好当下的生活,并联结起过去和未来。
注解:1.生活在当下——不瞻前顾后,不左顾右盼,不患得患失;
2.严肃地对待时间——审慎、郑重地思考时间对我们的价值并利用好它(像孩子拼玩具一般郑重地对待自己的时间);
3.留意自己拥有的空间并享受它——找到自己的“独享时刻”,不要疲于奔命;
4.反思自己和其他人的时间视角——认识到自己和他人时间视角的异同,换位思考;
5.从现在出发联结过去——过去并没有远去,它对今天仍具有意义;
6.并不完全沉浸于过去——比过去更重要的是现在;
7.制订实现目标的计划——未来视角让我们的行动更加有序(比如在工作中制度长短期计划和目标);
8.平衡计划和非计划时间——由于随机性和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生活并不能完全被计划,平衡计划和非计划就是在未来视角和现在之间找到平衡点;
9.视未来存在于当下——未来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出现在即将到来的每一分每一秒;
10.对未来保持积极的态度——既然未来难以预测,那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它能让我们在当下更有行动力。
明确工作和生活的界限,用未来视角工作,用享乐主义视角生活。
注解:对于工作要有计划性,即用未来视角。对于生活我们要享受当下,即所说的“享乐主义视角”。
使用“时间之尺”,审视事件的长期价值,尽可能删减非必要事件。
注解:比如想想五年后的自己在哪里,在做什么,过什么样的生活?
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如何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即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称之为“收益值”;二是这项收益随着时间衰减的速度,称之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如玩游戏是高收益值,短半衰事件。举例: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买一件流行衣服;玩一下午手机游戏;吃自助餐。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书法;背三首诗;读懂哲学著作中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认真地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刷微博;使用社交软件窥视陌生人的隐私。
总结:1.少做短半衰期事件。2.阅读经典。3.学会辨别信息噪音。
“少做短半衰期事件”这个法则暗含着两层含义:
1.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就尽管去做。
2.不要只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对你有长期的益处,仍旧可以去做。
长半衰期事件指南:
1.积累可信的知识;
2.训练实践技能;
3.构建新的思维模式;
4.提升审美品味;
5.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
6.保持和促进健康;
7.建立和维持相合信任的关系;
8.建筑和获得稀缺性资源;
9.探索、提出独创性的构思或者发明;
10.获得高峰体验。
学会辨别信息噪音:最长的时间尺度,关注的是一个地区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中等的,关注的是社会和文化层面;而短时间,才是传统的历史学所关注的具体的历史事件(带有随机性,在表象背后,是更深刻和稳定的导致该事件发生的中、长时间尺度的因素,这些因素才是更值得历史学家记述的)。你主动过滤掉的信息越多,也就意味着你越有富余的时间、精力甚至脑力来寻找和领会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筛选过的经典作品上,可以避免无谓的躁动。从心智的成长层面上讲,这种“复古”也恰是最有效率的。
对泛滥讯息保持警惕,把更多的作品投向那些被“时间之尺”。你不如想象,和那些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做朋友,就如同把他们加为微信好友,每天捧读他们的作品,就如同刷朋友圈,这时你会发现,这个朋友圈丝毫不比你现实好友的朋友圈无趣,甚至更加引人入胜。
让“远期未来”更加具体,为“近期未来”增加挑战。
把握好做事的节奏,区分“求快”(工作、家务)的事件和“求慢”(生活)的事件。
提升时间使用的“深度”,减少被动式休闲的比例,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