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1家族相似论
维特根斯坦说,语言它实际上最重要的还是日常语言,语言就是生活,语言就是工具,语言就是游戏,在这个基础之上维特根斯坦又提出,家族相似论这么一个观点。
56.1.1事物没有本质
本质主义者认为同一类事物之所以成为该类事物,是由于它们具有共同的本质(共相),定义就是规定事物的这种本质。
维特根斯坦则认为,事物根本没有共同的本质,只有“家族相似”。
比如说到“本质”这个词,整个西方哲学史,其实就是一直在不断的寻找本质,那么到底什么是本质呢?
本质是规定一个事物的最根本的属性。
在古希腊的时候,哲学家都在问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关于世界的本质众说纷纭。
然后,马克思和恩格斯说由此哲学划分成两派,一派是唯物主义,一派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物质,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精神,谁也很难说服谁,这就是所谓的西方二元论,这既很难证实,也很难证伪。
到近代人们又在问,认识的本质是什么?换问话说,什么是认识?
认识,实际上是讲我们如何能够获得关于外部的知识。
关于知识本身又有很多争论,柏拉图当年就说知识就是被证明是真的信念。
知识很复杂,首先要证明还是真的,然后到了近代之后到现代,更多的哲学家在问,人的本质是什么?
关于人的本质,又有很多人回答,也很难找到一个所有人都能认可的答案。
比如,在古希腊,柏拉图说,人的本质是没有羽毛,长着两条腿,直立行走的动物。
他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就开始反驳,你说人是能够直立行走,没有羽毛,长着两条腿的动物,我拿一只鸡把毛拔掉,然后拿给柏拉图看,说这是不是人,柏拉图说这不是人。
所以后来柏拉图又修改说,所谓人就是有理性的动物,一只鸡,毛怎么拔掉你也不能用理性对吧,但是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这同样也得到其他人的反驳。
然后到了近代很多人说,人其实是感性的动物,也即非理性往往远远胜过理性方面,人看这个世界,接触这个世界,往往不是说靠人的理性,而是靠人的感性,甚至是人的直觉。所以,到文艺复兴之后,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家又说,人究竟是什么,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所以人到底是天使还是野兽,找不到一个共同的方面。
再比如说,说到人性是善还是恶,西方人说人性是恶,干任何事,人性一定是恶的,所以我要有法律监督他。
但中国人又说人性是善,人之初,性本善,那人究竟是善还是恶,人的本质是什么,很难得到统一的回答。
当然,前面我们说马克思讲,人的本质其实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是我们又讲,海德格尔说人其实就是一种可能性,萨特讲,人的本质是其所不是,不是其所是。因此,光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不同的哲学家会有不同的思想。
所以说,本质很难,本质主义者往往受到很多批评,本质很难,一个事物根本就没有什么共同的本质,只有家族相似。
56.1.2家族相似
到底什么是家族相似?
所谓“家族相似”不是共同的全面的相似,而是不同的成员以不同的方式,彼此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的不完全相似。这些关系和相似性就是家族相似。
例如一个家族中的成员之间有的眼睛相似,有的神态相似,有的脸庞相似。
四个特点,家族成员,成员相似,没有本质,只能举例不能定义。
我们说一类事物,每个具体的事物都一类事物当中的一个成员,对语言也是这样。比如说英语当中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每一个名字它只是这个名词类当中的一个家族成员而已,因为大家看,名词又分很多,什么动名词,名词,专有名词,还有其它一些名词。再比如说,动词,一个动词也仅仅是这个动词类当中一个成员而已。
所以说家族成员,第二家族成员相似的地方。但是注意它不是完全相似,比如说家庭人员之间,一家三口,一个小孩像谁,有时候很难说清楚。
比如说小孩一天写日记,然后他开始思想哲学问题,说爸爸,我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妈妈生的?
我说是,那我跟你啥关系,我说那,我不好回答,人本来在我的肚子里,我把你拿出来,然后放到你妈妈肚子里,长着长大,长的比较大了,妈妈就把你生下来了,然后,小孩就又问,为什么跟妈妈长的不完全一样呢?我说因为你跟爸爸也是一家子,那他又说,为什么我跟爸爸又不完全一样呢,我只好说这叫家族相似。
那么,家族相似究竟是什么?
就是说一个小孩,他有可能眼睛像他妈妈,但是鼻子可能像他爸爸,头发像他母亲,皮肤有可能像他爸爸,他既有相似的部分,又不是完全相似。
再比如兄弟姐妹几个,在一起一看就知道是一家子的,但是你要说这一家子共同的一个特点,又很难说清楚,哪一个特点是共同的特点?
是鼻子长得一模一样吗,不一定,眼睛长的一样吗,不一定,耳朵和一样吗,又不一定,所以比如说有三个小孩可能老大老二眼睛跟父母像,老大跟老三之间可能嘴巴比较像,老二和老三之间有可能耳朵像。
但是他们三个之间很难找到一个三个人完全相同的地方,所以这个叫做家族相似,但是不是完全的相似。中国有句话,叫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但是这九个他看着又相像。
第三个,就是没有一个共同的本质。
母亲跟儿子,父亲跟儿子之间,很难找到一个东西是完全一样的,兄弟姐妹之间也是这样,所以我记得中国人有句话叫做,天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句话是成立的,为什么呢?
树叶虽然看着都一样,但它只是一种相似而已。
但是有些人可能又说,现代社会相同的完全一样的东西很多,你比如说现代化车间生产出来的东西,都是工业化批量化生产,这应该是一样的吧,但实际上还是有差异。
比如生产一枝步枪,那个步枪的准星,每个步枪它都是不一样的,所以神枪手不是因为拿了一只好枪,而是因为他对他那个枪性能非常了解,如果你给他换一把枪,他又要适应,要重新去撑握这个枪的本性。
但是还有人会说,有些双胞胎就是长得非常像,令外人根本看不来他们不一样,那只是其他人看不出来,他父母往往能够发现他们的差异之所在,绝对不可能是完全一模一样的。
所以说,没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对语言也是这样,有些人说既然既像又不像那我怎么办?
维特根斯坦说,你要看一个事物,只能举例,不能定义。
你比如说,一家兄弟姐妹很像,你只能举例子说谁跟谁哪里像,比如说眼睛都很大,头发都是卷曲的,但是你不能拿定义来解释。
所以家族相似我们有一个简单的结论就是,对于世界万事万物,要看不要想。
有一句话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为什么呢,上帝是全知全能的,人类好像不是全知全能的,但是从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这个角度来讲,人根本想不出事物的本质,只能去看,看着差不多而已。
所以大家看,你怎么使用语言,就只能看别人怎么样使用,你就怎么样使用。语言的使用其实就是看前人使用,以前人用法为榜样,我然后模仿去使用,所以小孩子学语言,不是先背单词,小孩学语言就是别人怎么说,他也怎么说。
再比如说,我们中国式的道德和西方式的道德是有很大不同的。
西方人任何事,他都是想找出一个本质的东西或者律令式的东西。
而中国人往往不一样,中国人认为道德最重要的不是给道德下个定义,比如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而是通过示范。
所以中国人一讲到道德,就说你要向谁谁学习,比如说爱国主义,我就要说文天祥,岳飞,这是我们的道德楷模,比如向雷锋同志学习,照着它做就可以了,这叫示范,这其实也是家族相似的一种观点。那西方人他不这么认为,西方人说,道德是什么,我首先给他定义,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正如罗素所讲的,善,我们没法定义,一定义我们就犯了自然主义的错误。
另外有人说善就是做好事,善怎么会是做好事呢。做好事是一种行为,善是一种概念,所以西方人善的定义没法下,康德说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道德,那你就是遵守道德的律令。
西方人干任何事情怎么办?只有遵守律令,中国人干任何事情,看别人怎么做,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说,你要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干任何事我看别人怎么干,我就跟着人做,绝对没问题。当然中国人的腐败也基本上是塌方式,一个人腐败就对应着一群人的腐败。
所以中国现在制定这么多法律,关键是看有没有人带头去执行,西方人可不是这样,西方人我就是只要有规范我就遵守,没有规范,那我该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所以,过马路,红绿灯,他严格遵守,哪怕只有一个人没人看见,中国人过马路,第一件事就是看别人有没有往前走,如果有人往前走了,那后面就跟着一群人,跟本不用看红绿灯,那这是由家族相似引发的。
对世界万物怎么看,那就是只看不用想,那么这就是家族相似的概念。
56.1.3反本质主义
由此,维特根斯坦的学说,根本上是一种反本质主义的思想,其实也是一种唯名论的立场。
它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一般性的名词概念”只是为了方便,本质、共相那种形而上学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误把这些东西当作存在,就会染上“哲学病”。如,白马非马。
到底什么是马?
如果我们用一个本质或者定义或者共相的方法说,它首先长四条腿,然后善于奔跑等等马的一堆属性,但是好像没有一个根本的东西,这仍然是一个抽象的一个定义.
到底什么是马,最简单的方法是我指一匹白马,我说这就是马,他说你说的不清楚,我再指一匹黑马,我说这也是马,再指一匹红马,我说这也是马。
我们看,然后了解,我说这就是马,但是你说马给它定义,定义一千遍,他也搞不清到底什么是马,所以白马,如果你定义了马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当我们具体的马的时候,我们就会说白马非马。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类,一个是坚持了反本质主义的立场,另一个是坚持了唯名论的立场。
所谓,唯名论,本质不存在,只是名称而已。本质就是表达思想的名称、符号,是不实在的。
唯识论认为本质是存在的,其不是名称。本质就是能名称来表达。
唯识论的代表人物为古希腊的柏拉图,他认为本质是存在的,一个事物最根本的本质是什么,就是理念。所以,他说一棵树之所以长成一棵松树,而不长成一棵柳树,因为它有本质,松树的本质它就是理念,理念规定了它只能这么去长。
但维特根斯坦实际上他说根本没有一个本质,本质它是不存在的,只是为了我们的方便,我们把它用名称来表达而已。因为本质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要认识世界,只能以家族相似的方法描述相似的地方,要看不要想,因为想永远都想不出它的根本的本质是什么。
56.2 哲学的治疗。
维特根斯坦在提出语言游戏说,家族相似论之后,又指出了哲学的治疗。
56.2.1哲学家即精神病患者
56.2.1.1他又说精神病人讲起话来是语无伦次,别人是听不懂的。形而上学也是如此,它的语言人们也听不懂。(尼采,孔德,阿尔都塞)
一说到哲学,很多人认为哲学家都是精神不正常的人,比如尼采最后他疯了,孔德最后精神也不正常,阿尔都塞也是精神异常。当然这只是一些个例而已,维特根斯坦说哲学家像精神病一样,只是说哲学讲的话大家听不懂而已。
56.2.1.2哲学家们的著作之所以晦涩难懂,并不是因为它们有多深奥,而是因为他们不是按照日常语言的规则讲话,不是在具体用途中考察语词的意义,而是违反规则,脱离用途,盲目地寻找它们的绝对意义。
56.2.1.3例如“物质”,“精神”,“时间”,“真理”等等,在日常语言的使用中它们的意义是清楚的,从来不会引起争论,而哲学家们离开了日常语言的使用去寻找它们的绝对的对应物,于是便陷入了无休无止的争论。
比如说物质,什么是物质?
我说这个桌子就是物质,很简单,但是列宁给它下了一个定义,我们就搞不懂了。列宁说,物质就是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是什么,那我还要搞清楚什么是客观不实在,那什么又是主观实在,什么又是主观不实在呢,这一搞云里雾里,不知道什么是物质了。
再比如说精神,精神我们很好理解,但哲学家,有的说精神是主观的,比如黑格尔,有的说精神是客观的,这又说不清楚了。
再如说时间,物理学家的时间很简单,机械的时间。
但是哲学家,比如说柏格森,提出了质的时间和量的时间,比如说胡塞尔,他说时间是跟人的生命,跟人的内在体验相关的,一个人跟另一个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不同场合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中国人讲这个,近乡情更怯,越离家越近,觉得这个时间过的就跟平时不一样,比如我坐车回家,越快家里,越感觉到时间越慢,思乡心切了,刚在家里没呆几天,就又感觉没意思了,原因何在,这是因为时间是主观的。
再比如说真理,马克思明明说了真理就是主观符合客观,但胡塞尔非要说,真理就是主体之间的约定,各有各的道理,这样一来,又是众说纷纭,真理也说不清了。
为什么这样呢,就是因为哲学家离开了日常语言,不断寻找这些词的对应物,于是便陷入了无休无止的争论。
56.2.1.4因此,维特根斯坦说,哲学的争论都是由于哲学家们离开语词的日常使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考察它们的绝对意义的结果。
所以,维特根斯坦说,哲学家都是精神病患者,不是说哲学家个个都是精神病,而说他们使用的语言脱离了日常语言。
56.2.2那么,为什么会有哲学问题产生?
我们说过,古希腊人认为哲学产生于惊异,笛卡尔说哲学产生于怀疑,胡塞尔说哲学产生于悬置,但是维特根斯坦说,哲学产生于语言休息。
56.2.2.1 语言休息,哲学病。“当语言休息的时候,哲学问题就产生了”。哲学的混乱乃是在“语言机器在空转而不是在正常工作时产生的”。
如果语言机器,它正常的动作,它没有什么混乱问题,那么哲学也不会产生,因为哲学在语言休息的时候它才产生了。
56.2.2.2其实,在我看来,哲学的问题主要在于哲学家的理想主义,普世主义情怀,绝对主义的追求和情怀里面:哲学家总是希望找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对所有时间、所有地点、所有人群、所有情况都适用的命题。
维特根斯坦早期的语言图像说,他所追求的理想语言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对所有时间、所有地点、所有人群、所有情况都适用的命题。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很难找出一个东西,能符合这一要求。
举一个生活当中的例子,比如说吃辣椒,哪些人什么样情况下喜欢吃辣椒呢,先说一下时间,可能冬天吃比夏天吃有好处,不同的时间吃了不一样,所以要看时间。
第二要看地点,湖南人喜欢吃辣子,陕西人就不一定个个都能吃辣子,因为湖南那个地方比较潮,你吃了辣子没事,但是在陕西这个地方就不一样,你吃了辣子可能要上火。
再比如说人群,哪些人群能够吃辣子了?可能也跟他的身体的自身情况有关,也跟这个不同地区的人有关,人群是不一样,再比如说,情况情景,在什么情况下不能吃辣子,这也是此一时,彼一时,是有变化的。
56.2.2.3 所以中国人讲“此一时,彼一时”,“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我觉得这就很好的解释了这些事,时间不同,情况不一样,所以《易经》讲要与时偕行,但西方人好像就想把这时间变成永恒的东西。
再比如说地点。既是时间问题,也是地点的问题,但西方人是想着把一个时间放到所有地点都可以。
人群的问题,中国人讲“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陕西人喜欢吃肉夹馍,羊肉泡馍,兰州人喜欢吃拉面,湖南人喜欢吃辣子,四川人喜欢吃火锅,这都是跟人群相关的,没有一个普世的东西。
再比说这个情况,“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是情景不一样造成的,所以为什么会有哲学问题产生?
就是哲学家理想化,普世化,绝对化的一种追求所导致的。
但是实际上,中国哲学家往往不太讲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些道理。
所以,黑格尔说,中国人有思想,但是中国人没有哲学。为什么这么说?这是按照西方的这种理想主义的这种情怀而言的,中国确实没有西方式的要求普世的这种哲学,但中国人恰恰有的是此一时,彼一时,与时偕行的这种哲学。
所以,大家由此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孔子说,学生问孝,不同的学生给他回答不一样,学生问人,不同的学生给他回答不一样,孔子说,我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这是中国哲学跟西方哲学的不一样,这也是分析为什么会产生哲学的原因。
56.2.3 药方
那么,哲学既然需要治疗,药方是什么?
56.2.3.1 维特根斯坦说,哲学家实际上就像瓶中的苍蝇。
一个理论上困惑的哲学家,就像一个想到屋外却找不到门的人,或是一只误入捕蝇瓶到处碰壁想飞出去的苍蝇。维特根斯坦认为,他的哲学就是为到处碰壁的苍蝇指出飞出去的道路。
56.2.3.2 治疗哲学病的办法就是返回日常语言。
就是把语词的使用从形而上学的方式返回到日常语言的使用方式去,即对哲学问题进行日常语言的分析,按照日常语言中使用的意义来理解和使用各种哲学范畴。
“必须把语词从它们的形而上学的用途带回到它的日常用途中来”,“哲学绝不能干涉语言的实际使用,而只能描述语言的实际使用”。
56.2.3.3 实际上,中国哲学恰恰强调的就是这种观点。比如说中国古代,泰州学派王艮(gen),他就说日用即道。
真正的语言,是在日常当中,体现出道的,易经当中也有一句话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就是说老百姓天天在用,但是他不知道,或者说老百姓也根本不用去知道,他只要会用就行。
但哲学家他知道,哲学家却不会用,也是非常相似于禅尊的天龙大师所指的,一指禅,无指之指。
一个小和尚问天龙大师,到底什么是道?
天龙大师指了一根手指头,小和尚问,是不是指的月亮,天龙大师说不是,小和尚说是不是指了其他东西,他又说不是,后来小和尚悟出来说是无指之指。
也就是说,我所指的没有一定的东西,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实际上,真正的哲学,它不需要研究一个固定的指定的东西,它也是根据实际情况而言的。
所以,在此关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我们会有这么以下几个结论。
56.2.4结论
56.2.4.1 要看不要想。本质看不出来。(家族相似)
本质,语言的本质,世界的本质,社会的本质,人的本质,想不出来,也定义不出来,只能去看,看它的相似的地方,所以这也是家族相似论想表达的内容。
56.2.4.2 要用不要想。语言在于使用。(海德格尔)
语言不在于你把语言去想象,而在于怎么样去使用它,一个真正使用语言的人,他才真正懂得语言。海德格尔说,人跟世界到底什么关系呢,就是用的关系。海德格尔说一个人和锤子的那个关系,怎么样去了解这个锤子呢,一个人抡那个锤子,抡得越欢,他就对这个锤子了解的越到位,越透彻,所以对于这个世界而言也是这样。
我们越跟世界打交道,我们越能了解这个世界,对语言而言也是这样,我们越是不断使用语言,我们越能知道理解语言,所以中国古人有一句话叫做什么呢?
三天不练口生,三天不练手生,关键是口手要去用,在用的过程中,自然就提高了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56.2.4.3 要行要做不要想。人生的意义在于生活,道德的关键在于示范。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冥思苦想,不在于你怎么样去筹划你的未来,而在于生活本身,所以真正的生活就是你去生活,而不是去想生活,同样道德也关键在于去行,在于示范。
所以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来源来很复杂,叔本华、克尔凯格尔对他都有影响,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他有影响,托尔斯泰对他有影响,同时中国的佛教对他也有影响,主要还是佛教的影响比较深一些。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虽然他早期强调语言图像说,强调与理想语言,希望理想语言纠正日常语言的错误,防止哲学家陷入到一些形而上学的问题。
但是后期维特根斯坦还是强调第一日常语言是正确的,第二语言即工具,第三语言就是游戏,语言就是有家族相似的特征,而没有共同的本质。
56.2.4.4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熟记兵法的人,不一定会带兵打仗。
一个熟读棋谱的人,不一定会下棋,一个熟读游泳教程的人,不一定会游泳,一个大谈原理没有多少实际经验写代码的人,他不会是一个合格的程序员,一个想入非非的人,不一定就是哲学家。
真正的哲学家不仅仅满足于知,更多的是行、是干、是关心生活、热爱生活,融入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当中去发现哲学的人。
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体验到哲学的本质,即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