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父母能认识到出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孩子有着无穷尽的差异,未来的生活也是各不相同的,他们就不会对孩子那么多的行为感到不可接受。
《父母效能训练手册》第十五章,通过改变父母的态度,可以预防很多亲子冲突。当父母能够更好地接纳自己,将孩子视为独立甚至非常不同的个体,不试图将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并能从婚姻关系中获得满足和愉悦感时,亲子关系将变得更加顺畅。
【每日一拆】父母如何通过改变自己来预防冲突?
改变对孩子行为的态度。
更好地接受自己。
视孩子为独立而不同的个体。
接受每个孩子,并看到孩子的成长。
不固守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首要关系是与配偶的关系。
并非所有的父母都能完成态度的转变。
R:
父母可以通过改变自己,让自己更多地接受孩子的行为或孩子本身,来减少不可接受行为的数量。
一个接受自己本人的人更有可能容易接受其他人。无法忍受自己的很多事情的人通常也会发现自己难以容忍其他人。
具有较高自我接受感和自尊心的父母,以及通过独立的生产性行为满足自身需求的父母不仅接受自己,而且无需从孩子的行为方式那里寻找对他们自身需求的满足。
依赖于“间接的自我接受”的父母需要他的孩子表现出某些特定的行为方式。当孩子背离了他的蓝图,他就有可能无法接受他们,并对他们感到懊恼。
养育出“好孩子”——在学校是好学生,善于社交,在体育方面表现出众等——已经成为很多父母身份的象征。他们需要孩子以特定的行为方式使他们成为其他人眼中的好家长。
很多父母正在利用他们的孩子为他们带来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如果一位家长没有其他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的来源,这对于很多把自己的生活局限在养育出“好”孩子的父母来说是不幸的事实,他们对孩子的依赖会使他们过于焦虑,并且强烈需要孩子表现出特定的行为方式。
感到孩子归属于自己,并因此感到自己有权用特定的形式塑造孩子的父母,更容易对孩子行为感到不可接受,尤其是当这种行为背离了父母预先设定的模式时。一个把孩子视为某个非常独立甚至非常不同的个体(而不是依附于父母)的父母会对孩子更多的行为感到接受,因为对于这个孩子来说没有固定的模型,也没有预先设计的模式。
一个善于接受的父母愿意让孩子发展他自己的生活“程式”,而不善于接受的父母则感到需要为孩子设计生活程式。
很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视为“自己的延伸”。在健康的人际关系中,每个人都应允许对方与自己“分离”。
不要希望你的孩子成为某种特定的人,只要希望他有所成长就可以了。
父母对于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越确信无疑,他们就越有可能强迫孩子接受它们(并通常也会强迫其他人接受它们)。这些父母容易对那些背离了他们的价值与信仰的行为感到不可接受。
“生命不会倒行,也不会滞留于往昔,”一代人的信仰和价值观不一定是下一代人的信仰和价值观,我们的社会确实需要进步,一些事情是要坚决反对的,不合理的和压制性的权威常常需要被坚决抵抗。拥有这种态度的父母会发现孩子有更多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正当的、可以接受的。
很多父母向他们的孩子,而不是配偶寻求首要关系。尤其是母亲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孩子带给她们满足感和愉悦感,而这两种感觉更应当从婚姻关系中获得。
并非所有的父母都能完成态度上的转变,成为更能接受孩子的父母。
一些父母发现自己很难摆脱他们从自己的父母那里继承的沉重的价值观体系,这导致他们现在过多地对孩子进行评判,并且无法接受他们的孩子。
经验告诉我们,在养育富有责任感的孩子方面成为更加高效的父母是需要花费一番努力的——它需要勤奋的工作。试想一下,什么工作不需要付出努力呢?
I:
通常,我们会把焦点放在改造孩子,以使他符合我们预先设定的模式上。然而,事实一再告诉我们,这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否则也是代价巨大。相反,如果能够积极改变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不断地扩大内在空间,以容纳孩子的独立与不同,同时扩大自我接纳的空间,不再依赖于孩子来满足我们的自恋,则亲子关系才能顺利地展开,孩子能够成长为他自己本来的样子,而不会被父母的信仰、价值观绑架,长成扭曲的盆景。
P.E.T训练鼓励父母通过“积极倾听”和“我—信息”表达,或者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孩子不可接受的行为,同时对父母的权力进行质疑,提出”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方法,并在最后指出,有时父母还需要通过改变自己来预防冲突,虽然并非所有的父母都能完成态度上的转变,但P.E.T也能够帮助这部分父母打开一扇寻求其他帮助的门。
成为高效父母,养育出富有责任感的孩子,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往往需要花费一番努力,不过比起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样的代价往往是我们愿意付出的。
A1:
对自我接纳度不高,或者无法从婚姻中获得满足感的父母,往往在亲子关系上有很大的投入,因此孩子的表现变得至关重要,出于焦虑,会给予孩子过多的关注,令孩子透不过气来,甚至一刻不停地对孩子进行限制、指导、要求、警告、说教、监督和评价。
反思自己之前的行为,也存在一些类似的现象。比如过于在意孩子的表现,出于焦虑不敢撒手,对孩子关注过度等。一方面,是把孩子的表现和自我价值感做了绑定,一旦孩子出状况,便会影响我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另一方面,则是没有摆正婚姻关系的位置,过分看重亲子关系。
A2:
改变对孩子行为的认知,提高自我接纳度,承认并欣赏孩子的独立性,放下头脑中对“完美小孩”的预期,才能实实在在地接受眼前这个充满活力,不断变化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