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这世界怎么了?”
最发达的几个城市,幼儿园接二连三成为焦点的原因,竟是在刷新对人性下限的认识。
“宝贝,芥末是什么味道?”
“疼……”
“都什么时候吃这个白色的小药片?”
“……睡觉吃……每天都要吃……”
茶余饭后,事件种种细节让人五脏六腑阵阵痉挛。
“当时为什么选这家幼儿园?”
“离家近,收费高,以为肯定很可以。”
孩子和家长搭配表演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天真的眼中,对自己遭遇的严重性毫无意识;家长却已泪流满面。花了超出心理预期的钱,只为给孩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换来的,却是自己活了几十年都未曾想到过的不可逆摧毁。
幼儿园承诺了“爱心陪伴成长”,一出事,家长却得反思没教孩子自保?我的孩子那么小,要怎么知道你载着“爱心”的望远镜不会伸到家里来?
△
搜索引擎输入“幼儿园性侵事件”,同类新闻触目惊心。
根据“女童保护”2016年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统计,2016年全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14岁以下)案件433起,受害人778人,其中7岁以下的有125人。
2016年多个地方检察院、法院公布的当地儿童被性侵案件相关数据统计结果也指向“学校和家庭防性侵教育缺失”。
上述新闻中,有孩子给爸爸说屁股痛,爸爸还以为是自己给孩子洗澡力气太大;有孩子受到侵犯出血,下身被老师洗干净,第二天才犹豫着告诉妈妈;更多的孩子,不敢说,一直到事件过去很多天,才无意间被父母发现。
这些细节,无一不显露出家长的失责。
三色事件发生后,不少公号的标题也是对家长火力全开,比如《是你们亲手,把性侵者的生殖器送进了孩子的身体》。
文中举出的例子毫无毛病,今年3月《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眼看好不容易出现一本儿童性教育读本,却因为家长嫌弃内容尺度大而被送上断头台。
有人总结说,本质上还是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性教育做得不到位。
是,孩子被性侵,家长有错,这个锅,该背。但在这个节骨眼上,把矛头对向家长,居心何在实在让人怀疑。
更何况经过多年社会阴暗面的洗礼,避讳对孩子讲基本性知识的家长是越来越少。
一个孩子的受伤,你能喷是家长的失责;一群孩子的受伤,那只能是整个社会的失责。统计数据清晰摆在眼前,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事件,是平均每天1.21起。
善良,限制了大多数人对坏的想象力。
家长纵然教得再到位,一个处处暗藏危险的社会环境就像一张网,哪个孩子都逃脱不掉。
△
一切都怪没教育,是强行抹掉男女、年龄差异的讳疾忌医。
去年四月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一时成为讨论热点。
不少人跳出来,提醒女生应该如何自救、如何注意安全。却忽略了,女生被陌生男子拖拽时,大声呼救:“我不认识你,放开我”;跌坐在地,增加对方拖拽难度;见对方没器械,也试图反抗逃跑。
没有防范意识吗?没有做过抵抗吗?
暴力面前,一切都没用。
《奇葩说》辩手马薇薇后来愤慨说:“别一出事就让女孩子多小心,然后传播防狼十八式什么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跟歹徒搏斗的。这年头,没点功夫还不配出门了是吧?!”
当女生换成幼儿,数据可能会告诉你答案。
根据国外某健身类APP对其用户做出的调研,一个人的力量大概会在30岁左右达到峰值,是10岁以下时的近3倍。肌肉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男孩和女孩在性成熟之前,肌肉的力量没有差异。
而且,甚至在人到中年以后,如果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即便到了55岁,一个人的力量也还是会增加。
客观事实面前,3岁幼儿,无力抵抗。
即使非暴力,恶也有千百种表达方式。
不要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要随便脱衣服、不要……危险设想千种,办法提了万个,还是抵不过坏人为非作歹。
“前后都有小朋友。”
“叔叔呢?”
“叔叔也光溜溜的。”
家长一路奋战,还是低估了boss的能力。这是网上爆出的一段妈妈与孩子对话。对话里的“叔叔”是给自己检查身体的“叔叔医生”。
为怕自己理解出现偏差,该妈妈叫来孩子爸,和孩子情景再现。结果孩子不仅让爸爸脱掉上衣,还让脱掉裤子。被问到“怎么检查身体的?”时,孩子妈妈眼泪一下流出来了。
在有目的的策划面前,三四岁的孩子,根本没意识到这场检查代表的真正意义。
即使意识到自己遇到不好的事,孩子也可能选择不说。
家长给予对方的尊敬,是他们权衡得失的依据,这个误解,令孩子无助往心底埋,“惹不起躲不了”成最大的悲哀。
“我有一个长长的望远镜,一直能伸看到你的家里,你做什么说什么我都能知道。”这大概是今年最恐怖一句话。
从前的小孩怕鬼,现在的小孩怕人。不确定性令他们感到不安全。
所以即便竭尽全力、想尽办法,在黑色的人心面前,也多半是魔高一丈。
真希望世界像演员景甜说的:“希望孩子们的脸能一直向着阳光,这样就不会有阴影了。”
△
当一件件儿童猥亵案暴露于人前,我们总是一个比一个愤怒。
这种愤怒来得快,去的也快,好比往河里投入一颗石子,确实掀起过波澜,但当事件翻篇,我们很快又恢复平静。
2015年底在美上映的《聚焦(Spotlight)》,讲述了《波士顿环球报》揭露大量神职人员奸污猥亵幼童的故事:一些心急的记者希望将手上的个案材料赶紧发出来,但主编说“如果只是爆出个案,那么结果肯定是主教道个歉了事,不会有任何反响。我们要拿到更多的线索,做实更多的个案,并且反思、追问导致这种恶性事件泛滥的整个体系。”
人们要与之对抗的不是一个个案例,而是其背后的社会环境。
我们应该学会思考,怎样才能让自己生存的社会免于恐惧:谴责罪犯、性侵和暴力,教导众人对他人身体的尊重、敦促在其位做其事……而不是轻描淡写地说上一句:“你应该好好教孩子,怎样学会自救”。
这跟食品安全出了事故,就去教导众人如何自我分辨伪劣产品一样,苍白无力。
在新近上映的中国版“熔炉”《嘉年华》里,那个强奸少女的犯罪人,形象始终是模糊的,连个侧脸都没露。
被问及原因时,导演文晏说,比起案件本身,他更想探讨的是社会给予受害者什么保护了:“我觉得看到的所有部门都存在问题。如果想要变革,简单地把问题归咎于某些人是没用的,需要全社会各界的力量来推动。”
从“我们能怎么办呢”到“我们能做点什么”,可能是直击社会心门的追问。
据心理学家说,任何一种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时的创伤。
如果儿童接二连三地遭遇类似的心理创伤,他们正常发展的人格就会中断,即使长大也可能永远根治不了。
童年时被伤害,受虐,长大后,就可能演变成自闭、抑郁、自杀、暴力倾向等等,伤害伴随着一生。
而给孩子塑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能无忧无虑地长大,也许着实不那么容易。
但不能因为难,就不做了,没有谁会平白无故给你权利,所有的权利都是自己争取来的。
天真的人自以为坏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事不关己便高高挂起,会让情况越来越糟。
但只要坚持,即使是存在多年的荒谬的嫖宿幼女罪,还是会被废除。
我们能做的就是督促这种改变,即使在这样一个时代,也要让那些人知道,蚂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