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上小学(一)——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和在小学期间的成长任务是不同的
最近亲戚朋友中有不少小宝贝要上小学了。感慨时间飞逝,仿佛他们吃奶嘴、包尿片的日子就在昨天。孩子长大了,要进入人生的新阶段,是值得庆贺的事情。不过我也同时听到,有不少来自爸爸妈妈们的不安,对孩子做小学生既抱有憧憬和期待,又存在各种担心。所以我决定写一些东西,是关于幼小衔接和小学低年级阶段孩子发展的特点,和家庭教育需要注意的方面,与家长朋友们讨论。
本篇主要先讨论一下,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和在小学期间需要完成的成长任务是不同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说法近些年来受到了质疑和批判,但仍然很难扭转。这样的信条造成的最大危害是,许许多多的家长认为孩子需要尽早去学习某种技能,比方说认字、算术、英语、画画、音乐、跆拳道等等。学东西本没有错,但是如果不了解小孩子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许多的教学是无效甚至是有害的,更重要的是,剥夺了许多小孩子自主学习和成长的时间和机会,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损失。
为什么年满6岁可以上小学?这个岁数并不是随便乱定的。从人的发展规律来看,6岁前后孩子的大脑和神经系统、身体的骨骼和肌肉、情绪情感和意志力的成熟程度,之前,更多是一种准备阶段,之后,才适合进行学校集体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
所以你会发现,让三、四岁的孩子长时间坐定听你说事情,他就会很难受,即使是非常有趣的故事也很难让他坐很久,但是如果搭积木或者拼插,或者几个孩子玩儿角色扮演过家家,就可以玩儿很长时间。有很多人误认为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习惯不好,以矫正的名义硬是要限制孩子的行动,这常常会适得其反,孩子表面上也许被迫安静下来了,但是内心却反而形成了“心不在焉”的习惯,反正大人让我这样我就这样,我不知道也不思考这是为什么,我不是自己的主人,不对自己负责任。孩子的主体性没有发挥出来,得不到锻炼,做事也就不会深入,空有个把技能,却缺少思想,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很大的缺失。
我们要了解,这么小的孩子是通过眼睛、耳朵、嘴巴、鼻子、手脚等等肢体的各部分全然地进行体验、学习和思考,他们探索着周围世界和人,其实也在探索着自己的能力和界限。你会发现,孩子好像一直在不停地动,不停地玩儿,但是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很多东西,包括可以识别不少的标识和文字,了解了一些事情的逻辑规律,也学会了怎样和小朋友相处,能够一定程度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处理一些小冲突。
因此幼儿园的教学和小学就有很大的不同,给了孩子们更多的时间进行游戏,以及各种各样的让身体动起来的活动,在这些活动当中,孩子们的视知觉、听知觉、运动平衡的能力、语言的能力、数学能力、逻辑能力、社交能力、意志品质等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我们家长们都担心孩子不够聪明,其实,以上提到的种种能力,都是与孩子大脑是否成熟和发达相关联的,如果你不让孩子动,只是坐定了提前去学小学生,才会使孩子真的变笨。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从6岁到12岁的成长时期,虽然不是很长,但却是一个人发展变化非常快,非常显著的一段时期。你只要对比一下一个一年级的小毛头和一个六年级的翩翩少年,就可以看得出来。
这个时期,孩子的大脑和思维方式发生着巨大变化,最初还要靠掰手指头算算术,到可以进行抽象的运算,最初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到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分析问题。他们的情感越来越丰富,最初男孩女孩可以亲热地抱抱,到渐渐疏远,找同性朋友,建立友谊,再到对异性发生兴趣,逐渐认识和学习去做男人或女人。
所以,小学教师其实最难当,因为教学要适应孩子们思维发展变化的特点,适应孩子们的情感需要。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也最需要灵活性和目标性,并伴随着父母的不断成长。
因此,一个孩子是否做好了成为小学生的准备,并非是提前学了一年级的算术和英语单词,那些东西他早晚都能学会。孩子是否通过幼儿时期充分的游戏玩耍,使自己的视知觉、听知觉、运动平衡的能力、语言的能力、数学能力、逻辑能力、社交能力、情绪情感、意志品质等等方面达到可以应付小学阶段将要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才是判断孩子是否做好准备的标准。
这样说来,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这一段时期,孩子身上就会既具有幼儿的特点,又具有稍大孩子的特点。他们也会显然地不再满足于幼儿时期的游戏和学习方式,想要挑战更加新鲜有趣的集体生活和学习内容。一个人的能力其实是在困难和挑战当中练就的,它包涵着人对自我的认识,给自己提出怎样的要求和目标,怎样实现目标,在践行过程中怎样调整目标和方案,以及进行自我评价和新的自我认识。这个过程循环往复,也是一个人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发现自我、打造自我而逐渐成熟的必经之路。因此在幼小衔接这一段时期,怎样理解和帮助到孩子,如何发现和利用好孩子的自我调节机制,从哪些方面支持孩子的发展,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是我们之后的文章中要继续讨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