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百遍,不仅是个数量上的问题,还是层次上的问题,更是质量上的问题。
读诗有法,但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王崧舟老师提出了这样的主张:读厚是基础,读薄是关键,读活是最终目的。具体怎么读?王老师以以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为例给我们做了示范。
读厚
所谓读厚,就是要把这首诗生发开去、拓展开去、扩充开去、链接开去。
——别人是这样读《长相思》的。有人用对比的策略去读,拿榆关跟故园对比,对比出空间上的张力;拿征途的夜晚跟家园的夜晚对比,对比出情感上的张力;拿征途的风雪声跟故园的无此声对比,则对比出这是饱含情谊的声音。有人参照王国维的境界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来解读,从大处读出《长相思》的自然奔放之感,从小处品出“夜深千帐灯”的万千气象。这种读法很古典,也很经典。还有人读出了纳兰的情感三级跳:亲人的依依惜别情——征途的萧萧豪迈情——英雄的烈烈壮怀情。读了不同的人对《长相思》的解读,你的思维就慢慢地开阔起来。
——读一读纳兰性德的人生路。纳兰性德,权势显赫的纳兰明珠的长子,小时读书过目不忘,经典诗文张口就来。17岁进入太学,22岁考中进士二甲第七名。继而成了康熙的一等侍卫,受到皇帝的赏识。少年得志,前途无量。但他厌恶官场,爱好文学。它曾主持编纂了大型儒学汇编丛书《通志堂经解》,编成了《渌水亭杂识》。24岁把自己的342首词作变成《纳兰词》集,家家争唱,好评如潮。然而,纳兰的感情之路多舛,结婚不到三年,妻子难产而死。纳兰想入难以自拔的相思之痛。31岁,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然后一病不起,溘然长逝。也许,“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就是最纳兰生命特质的最好解读。
——细读《纳兰词》,探索《长相思》的精神密码。
在《河传》中,他这样描写春意盎然的“故园”:“垂柳丝。花枝,满庭胡蝶儿”;在《虞美人》中,他这样描绘“乡心梦”:“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还有纳兰词中反复出现的“金波碎”“心欲碎”“香尘碎”“衾花碎”“惊风碎”都会让对我们对“聒‘碎’乡心梦不成”有更深入、更丰富的解读。
当然,“故园”是这首词的灵魂所在。“故园”更是中国文学语境中的精神意象。“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孟郊的故园意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李商隐的故园意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的故园意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故园意象……这些意象的唤醒和融入,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解读纳兰性德《长相思》中特定的“故园”意象。“故园”背后是什么呢?是“乡心”。“月是故乡明”是杜甫的乡心;“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是李白的乡心;“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是柳宗元的乡心;“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的乡心。这乡心,这故园,是纳兰的,又是民族的,是历史的,又是当下的,是个人自觉的,又是集体无意识的。
读薄
读薄,就是要读出这首词的核心、灵魂、精髓;就是要一针见血、一语道破、一言以蔽之。这个“薄”,是大道至简,是去粗取精,是融会贯通。
就“长相思”这个词牌而言,焦点当然是“思”。
就词的上阙而言,可读成一个词——身在征途,最后可读成一个字——“身”,身躯的身。上阙所写,都是纳兰“身”的行军轨迹。“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是纳兰的身在行走;“身向榆关那畔行”是纳兰的身在行进;“夜深千帐灯”是纳兰身安顿下来了。其实,又一程山,又一程水等着他的身继续前行。这就是纳兰的身,行行复行行。
就词的下阙而言,可读成一个词——心系故园,最后也可读成一个字——“心”,取心情、心愿之意。下阙所写,都是纳兰“心”的思想轨迹。“风一更,雪一更”,应该是“风雪夜归人”的时候,可是他能回家吗?“聒碎乡心梦不成”,,既然回不成,我在梦里回家总行吧?风雪聒噪,竟然连归梦都做不成。“故园无此声”,梦不成,只能想想故园的宁静和温暖。
我们把“身”和“心”联系起来,就会发现一种独特的审美张力。“身”离故园越来越远,而“心”系故园越来越紧;“身”的行进可以停顿,而“心”的思念无法停止;“身”的轨迹不断变化,而“心”的指向始终不变。读懂了纳兰身心的悖论,读懂了“碎”对自己生命的语言和谶语,就看破了纳兰整个一生。正所谓:一词一世间,一字一人生。
读活
读活,就是“读以为己”。真正的知识来自个人面对知识的亲密体验,读活,就是要把自己放进去,也要让自己活出来。最终,让诗词来照亮自己,温暖自己。
读诗时,老师不做任何解释,而是忘情地沉浸在词的意境里,用自己的生命加以体验。同时,把学生也一起带入词的意境,让学生的心灵也在词的意境中自由飞翔、率性体验。在读《长相思》时,王老师也是这样,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脑海中浮现出相关画面。当学生在描述“我似乎看见”的有关场景时,就是面对知识的亲密体验。特别是对核心意象“故园”的感悟,在学生读了众多诗人的生命体验后,继续设身处地地想象,让他们带着各自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生命体验、审美幻象,去创造性地还原属于他们自己的“故园”。这时候,学生对《长相思》的理解,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这才是真正的读活!
把自己放进去,是读活的第一步;读活的最后一步,是让自己活出来。让自己活出来,就是用诗词的审美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感,让自己的情感变得更丰富、更细腻;让自己活出来,就是用诗词的美好心灵滋养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纯粹、更高贵;让自己活出来,就是用诗词的人生态度砥砺自己的人生态度,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温暖、更柔软。
活出来,不在一时一地;活出来,是一辈子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