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起是从哪一天开始发现,享受孤独这件事,在一些人的生活中渐渐地成为了主流,当然这“一些”中也包括我。与许多朋友有意的探讨过这个问题,也厚着脸皮找到些繁华地段做了几次相关的社会问卷,结果告诉我,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会发自的内心觉得,孤独并不是一种美好的代名词,并且认为与之为伍的也常常不会是一些美好的东西。黑暗,恐惧,落寞,无助,这些造访孤独的常客为追求美好的人所排斥。因为人们深知美好的来之不易,精力有限,实在不愿意再有更多负面的东西去影响它了,于是“孤独”便自然而然的被拒之门外,再于是孤独便顺理成章得被赋予了与其自身程度不符的浓浓的恶意。其实仔细想想,孤独对于生活也并非是一味的破坏,只是很少有人懂得去品味,也不愿拿出更加额外的时间去品味,快节奏的“朝九晚五”督促着人们去追求更加直观的心灵体验。
美好像糖,孤独如酒。所有喜爱糖的人都知道,糖带给人的是更加便捷的幸福感,即便不喜欢糖的人也会在入口的一瞬间被其甜蜜点亮头脑,大概是因为实在不合口味,随后才会皱着眉头吐掉。这件事上我有切身体会,也算是有发言权吧。然而酒不同,在我所认识的人当中,大概不会有人在第一次喝酒的时候就被它的味道所吸引,因为它是辛辣的,略带苦涩的,而且喝下后会伴随着呛人的回味,最重要的一点,它还有麻痹大脑神经的作用,喝太多更是会难受到呕吐不止。客观上讲,直到现在我都不觉得它能满足任何一种人们对于美味的定义与标准。但它就是以一种这样的姿态出现在了所有人的生命中——不纯粹的美好并令人心驰神往。种种缺点不仅不为人所弃,还成为了大众群体热衷于追求的东西,乃至“宿醉”成为了一种不得不试的独特体验。追究其原因,苦思良久,也不能对此有一个十分贴切的解释。如果穿越时空能成为一种家常便饭的话,我倒是不介意穿越到千百年前,去问问第一个“借酒浇愁”的人是怎么想的,也许那样才是得到准确答案的唯一方法吧。但有一个道理却无需费力探寻,那就是事物得以长久存在一定有它的价值。酒如此,孤独大概也如此。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酒可以给人带来痛苦,但酒醉过后却可以使人清醒,陡增一份面对现实的勇气;孤独可以带来伤感,却能使人在孤独中反思,让人怀念起美好的可贵。其实人大多数时间还是在和自己的相处中度过的,只不过有心关注、留意这段时间的时候,才称其为孤独。或许我们可以暂时抛掉那些对孤独的成见,尝试着以欣赏的角度去看待这种独处,一个人坐在落地窗前,抛掉所有数码设备和里面时刻作响的社交软件,只留几首安静的歌,期盼日出,等待日落,时而面迎阳光,时而看看玻璃中的自己,时而看向窗外的行人车辆,时而因疲惫昏昏欲睡至某时某刻。惊喜的是这并非如我所想般成为一种自我折磨,也并非是一种淡乎寡味的生活模式,它像是美妙乐曲中不可缺少的,在中间穿插以划分节奏的空拍,准确的说这更像是生命中的一片留白,停止前进,得以喘息,将事情留待思考。
前不久看了钱钟书的《围城》,相较于它的写作手法,文章中作者跟随主人公经历人世变迁,观众生相、识人间事的心灵表达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不只限于围城,许多作家在他们的文章中,都对生活的最终形态有所探寻,这也理所应当的成为了这些心思细密,命途多舛人生命的最终诉求。但结论给生活的定义往往不是美好,更多的则是丰富。这无疑是一个恰当的词汇,我们生活在这个丰富的、美好与孤独并驾齐驱的时空中是幸福的,同样也是幸运的,它给了人们自由选择的权利,同样也赋予了人们品味生活的权利,高低起伏,酸甜苦辣,或许这才是人对未来抱有希望并始终追求的原因吧。
From:(Javier) 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