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宝越来越不爱吃蔬菜了,每顿饭就是各种主食,有时再加点肉。最近他的手开始脱皮,偶尔嘴里也会长个溃疡,我非常担心。平时吃饭都在幼儿园,所以我只好趁周末在家使劲给他做些蔬菜吃。
晚上煮面条的时候,为了让大宝多吃些菜,我把小青菜和面条煮在了一起。
大宝拿到碗看了一眼就对我说:“妈妈,我能只吃面条不吃青菜吗?”
我说:“不能,你今天都没有吃菜,要吃一些。”
大宝吃了半碗面条后又问我:“妈妈,我吃不下去了,我可以把菜剩下吗?”
我看着他一点没碰的青菜,有些生气,但还是尽量平和的说:“吃不了就把面剩下,把菜吃完吧。你手脱皮就是老不吃蔬菜的结果,回头该生病了。”
大宝很无奈的、勉强的、略带痛苦的把青菜吃进肚子里。
我正略感欣慰,大宝突然小声说:
“妈妈,你为什么不让我吃我想吃的东西,然后非让我吃我不想吃的东西呢?”
大宝的话简单直白,剔除具体事件,揭开温情面纱,这件事的本质就是我强迫他做了他不想做的事情,还强迫他不许做他想做的事情。
又是一次以爱为名义的控制。
2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心理边界”,就像我们的皮肤从物理上把我们和我们以外的世界区分开一样,心理边界是从心理上给我们和现实世界划的一个界限。因为有心理边界,我们才会意识到,我和别人不一样,现实世界发生的事情包括他人的评价,和我们自己认为的也不一样。
心理边界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确保我们独立的重要根基,让我们拥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情感。由此可见,一个内心独立且强大的人,必然有着清晰的心理边界。
所谓控制,就是入侵了对方的心理边界。“你怎么想不重要我也不关心,你只需要按照我的想法来就好。”这是一种典型的用“我的想法”来替代“你的想法”,从而入侵对方心理边界的行为。如果从小遇上控制欲极强的父母,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屡屡感到自己想法与父母要求的冲突,在一次又一次被迫向父母妥协的过程中,渐渐习惯于无视自己的真实想法,导致心理边界模糊不清。长大后很难区分内在现实与外在现实,容易受主流价值观影响,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成为一个随大流,拿不定主意的人。
更可怕的是,很多控制都是打着爱的名义进行的。明明是把我的喜好、想法、期待强加到你身上,还得告诉你这都是为了你好,连拒绝的权力都不给你。你怎么能拒绝一个为了你好的我?
但是,我们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我们不让孩子做一件事,只是我们自己不愿意面对后果;我们逼孩子学习,只是因为我们自己对不确定的未来焦虑;我们不断的给孩子传授人生经验,其实就像看电影前的剧透影评一样,阻碍了孩子自己面对真实的世界。
3
我对大宝说:“你说的对,妈妈错了。我觉得蔬菜很有营养,你不吃我怕你缺维生素,如果生病了我得照顾你带你去看医生,花时间花精力花钱,我已经很累了,不想面对这种情况,所以我很焦虑。而且万一因此你身体受损,将来生病或者死在我前面我都会觉得很痛苦,我很难承受,所以很害怕。我想的都是我自己,并没有考虑你的想法和感受,对不起。”
我说了这一大通,并没有希望面前这个5岁的孩子能全懂,我只是反省自己并向他道歉。
谁料他听完,很认真的对我说:
“我知道了,妈妈,没关系,为了让你高兴,我愿意把青菜都吃掉。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我最爱的人就是你了。”
为了让我高兴,这是我最不想要的理由,他爱我,所以他愿意让我高兴,而我说爱他,我又做了什么?孩子纯真无瑕的心灵就像一面镜子,让我又一次看清了自己。
把控制说成爱,是这个世界最温情的谎言。我们都希望孩子独立又内心强大,却总是忍不住去侵入他们的心理边界,不分彼此。
4
以爱为名的控制不仅出现在亲子关系中,所有的亲密关系中都很常见,比如情侣,比如夫妻。
怎么分辨是不是控制呢?有一个很简单的自我体察情绪点,即:对方不愿意,我就不高兴。继而失望也好,沮丧也罢,甚至抱怨、愤怒,这些源于对方不愿意而产生的情绪,都是觉察控制的机会点。
至于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听到他的声音,体会他的感受,尊重他的独立人格。其实觉察到控制的那一刻,解决方法就应运而生了。
P.S.
每每讲爱不是控制的话题,总会有人问我,难道就放任不管了吗?明知是错还眼睁睁的看他往坑里跳?
我想说,能问出这个问题的你,肯定不会是一个对孩子放手不管的人,所以,偶尔自我反思一下,提醒自己不要控制的太过就很好了。家庭教育的境界有三重,一重是控制,二重是激励,三重是信任。
分享给你们,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