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希望读到好书,怎么能确保自己有机会读到好书呢?对于当下特别火的一本书,有的人害怕自己把时间浪费在"可能不好”的书上,就选择对这本书观察一段时间后再阅读,比如给自己设定十年的期限,如果十年之后这本书还是很热门的话,就买过来认真拜读。
其实,这种做法反应了一个人做事情的思维模式。
“中国好书”“文津图书奖”得主万维钢,在《佛畏系统》这本书中,以生动的案例给我们解释了我们在做事情时常使用的两种思维模式。
第一种:“优等生思维”
“优等生思维”的人做事情时只想做“对”的事儿。就像学校里的优等生,他们希望自己在每一门功课中都取得好成绩,害怕自己有短板学科。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工作岗位需要优等生思维。
例如,厨师、客机飞行员。作为一名厨师,他会努力让每道菜都能够从色香味几个方面, 达到自己的高水平,不能丢了手艺。 身为一位客机飞行员, 必须保证每一次都要安全驾驶,不能有任何失误。
拥有优等生心态的人害怕犯错误,他们常常认为失败是自己的过失,应该接受别人的指责,自己则需要反省。
第二种:“寻宝者思维”
寻宝者思维的关键就是要广撒网。
比如,当你估计这一片矿山中可能存有宝石的时候,你必须把这一大片矿山都控制起来,才有可能找到你预估的宝石,因为在真正找到宝石之前,你不知道有宝石的那个坑具体在哪里。这就是所谓的“寻宝者思维”。
很多人觉得,那些靠买卖艺术品赚了大钱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的眼光好,知道哪个艺术家将来会红,买古董专门捡漏。
其实艺术品投资需要投资人具有”寻宝者思维“。成功的关键不是捡漏,而是走“量”。
“不管有没有枣,先打一杆子再说”,也就是广撒网,多买几个人的作品, 你得在创作者还没有那么出名、作品还没有成为“爆款”的时候就买入,等到特别”火“的时候,再卖出。
多买你认为有潜力的某个人的作品。把看着有感觉、有前途的作品都买下来——这些作品大部分都不会成“爆款”,但是只要历史证明有几个成了爆款,对你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