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简介
苏轼(1037一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苏轼是全才的作家,散文和诗词都足以“雄视百代”,写字和给画也有很高的造诣。
诗词注解
饮湖上:在西湖上喝酒。
潋滟:水光闪动盈溢荡漾的样子。
方:才。
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西湖:湖名,在杭州,是江南名胜。,
西子:春秋时越国的美女西施。子是古代用作人的美称。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淡妆浓抹:淡雅的妆束,浓艳的打扮。
诗词大意
最好看的是晴朗时,西湖水面波光闪闪,荡漾生辉。水格外清亮,山格外青翠,亭楼画廊也格外艳丽。奇妙的是阴雨时,西湖山水又全都蒙在白茫茫的雨雾中,山上的景物,若隐若现,仿佛是仙境一样迷人。美丽的西湖就像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西施一样,不管是素淡清纯的妆束,还是浓艳华贵的打扮,都是那样恰到好处。
意境赏析
这首诗描写出一个“三变”的意境:一天变,初晴后雨;二地变,水光潋滟到山色空濛;三人变,或淡妆,或浓抹。.不同天气下西湖所呈现的美丽景象一一一晴朗时是水光潋滟;阴雨时是山色空濛。诗人巧妙地把“西湖”比作“西子,让人爱慕不已。用西施的“淡妆浓抹”一一一不同的妆扮,一样的窈窕,来比喻西湖在晴朗时和阴雨时的美景:晴方好,晴时风景尽览,雨亦奇,雨时捉摸不透。作者他在《次韵答马中玉》中也说“只有西湖似西子,故应宛转为君容。”,说明诗人自己对这个比喻也是很欣赏,也极受后人赞赏。古往今来,赞美西湖的诗篇有很多,但只有这首诗最受人们喜爱,流传最广。西施,人是怎样变的呢?曾为贫贱女,浣纱能沉鱼。后作倾国妃,吴王江山毁。西施,姓施,春秋时期越国人,出生于浙江绍兴市诸暨市苎萝山村,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又称西子。这位女子真是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笑靥如花,双颊飞霞。身姿婀娜,体态婆娑。以致东施效颦。这位女子真是奇,生逢国难,越国战败于吴国俯首称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准备复国,以吴王好色,于是用范蠡计谋,遍访国中美色,得西施,后对西施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和培训,让西施:一会着装;二善打扮;三能歌舞;四懂规矩。三年后,西施忍辱负重,以身救国,与郑旦一起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当一个俏丽中带着清纯,灵巧里装着聪慧,顾盼生情,举止迷人的西施走进吴王的生活时,一下子就把吴王的心给俘虏了,吴王嬖之,日事游乐而废朝政,亲佞幸而远贤良,错把笑靥当爱意,误将温柔作真情。那知笑靥如同罂粟花,能化作销骨钩魂的毒药,怎晓得温柔如同陷阱,可变作万劫不复的深渊。终至国破身亡,要知道伴君如伴虎,好色者最薄情,西施巧施手段,灵活周旋,凭柔弱身躯扺得上百万雄兵,用毫发眉睫赛得过刀剑干戈。以助霸越。正是吴王由王变亡,越王由弱变强。
苏轼当时写这首诗时,人也在变。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端。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面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苏轼远离庙堂的纷争,泛舟江湖的逍遥,但逍遥中亦有抱负。杭州美丽的湖光山色冲淡了苏轼内心的烦恼和抑郁,也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豁达和乐观。诗中反映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也隐含出自负、得意的满足感。苏轼不仅感受了西湖美景,后来也创造了西湖美景,他在任龙图学士知杭州时,疏浚西湖,能灌溉民田千顷并筑防波堤,人民为了纪念他,称这座堤为“苏堤”,“苏堤春晓”是西湖八大胜景之一。西湖也因这首诗而被称作西子湖。
意境解析独家原创,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