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书籍的分类
主要的分类方式是虚构的小说和论说类的这个内容。作者说,论说里边,又可以把历史从哲学中分出来啊,又可以把这两者从科学和数学中分出来。
书籍的分类分为2种,虚构性的小说和论说性的作品。论说性的作品分为2种,理论性作品和实用性作品。实用性作品分为3种,理论性作品分为3种。理论性的作品分为哲学、数学和科学。
原本,它们是一体的,后来哲学从数学以及科学中分离出来,再发展的一段时间,历史又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我觉得这真的不是一个相当清楚的分析方式。这是我读完这本书,反复看了几遍以后我才清楚的一个阅读方式。他怎么能这样搞?这就是我的看法。
(6)我的疑问
然后,他紧接着又说了,他说他这个方法很清楚,但不是所有的书都是这样的,因为他还有别的分类方式。
直到读明白以后,我才发现原来后面的两节(“实用性VS.理论性作品”、“理论性作品的分类”),其实是个并列关系,但你从它的标题上看是无法理解的。
待会后面我们在一起来说。所以在第二节中我有很多的疑问。
第一个疑问,“第一个阅读步骤,你一定要知道这个种类的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看到这崩溃了,并且为了弄清楚“第一个阅读步骤”究竟是什么,我反反复复看了多遍,都没搞清楚。我比对了一下,因为在这一节的最后一段说的:“在接下来更高层次的阅读中”,
我就想可能这个部分是在说书名,也就是后面这些内容已经不跟书名进行对照了,所以我觉得“第一步骤的阅读”是不是书名呢?而这个答案,作者没有给出来,也没有人告诉我。
第二个,就是作者这个分类,它的内部逻辑究竟是什么呀?他是怎么把它分成小说和论说性作品呢?为什么书籍要分成小说和论说型呢?
小说和非小说我还可以理解,为什么说论说型?而这个部分,由于我的阅读量不够,所以这个问题,我可能会待10年,甚至20年一直去理解。
如果对于一本书的分类让我去分,我要怎么分?这个地方我是解释不通的,原因很简单,我也在今天的分享过程中反复说了,就是我的积累不够,我对于阅读这件事情的高度不够。
所以,我的层次无法说出,对于整个图书来说,书要怎么进行分类。所以这个部分我想,10年以后我能不能理解作者的这个划分方式?
有一种说法叫“先抄后超”,我水平不如人。我在积累方面比不上人家,所以我就先按他的方式来理解,就是书分为小说(虚构的东西)和论说性的东西,也就说是假的和真的。那这样我可能就理解了,而且具体是什么样子的呢?未来再说。
第三个疑问,就是本节的标题是什么?本节的标题是:“从一本书的署名中你能学到什么”。所以,(总-分-总)我必须要回归一下,我到底学什么了呀?
总结一下,就是认真阅读书名很重要。这是我学到的第一点。第二点是认真阅读书名,可以为书进行分类。作者就说了这两个事。而其它的事情,比如说“分类的必要条件”,这都是我后来给挖掘出来的,作者没有说。这就是我对他这一节的整体理解。
那么我们稍事回头看一看,从这一小节和上一小节的结合中,你会看到有很多的红线的关联线,也就是说,它的核心规则是“早一点”,早在什么时候呢?
早在检视阅读,然后检视阅读后面,他又讲了,说检视阅读要读一遍。要检视阅读,第一步是看包装;看包装,第一步是看书名;看书名,第一步是分类;
然后发现,我自己的分类没有讲,好,他跳回去重新讲分类,然后开始讲分类的时候,又先讲了分类
我觉得如果是按我现在的水平(我现在的水平应该是已经学过作者的内容多遍,并且我也在很多领域做过其他类的实践),
我觉得我在写这个部分,至少会按照结构性思维,按“总-分-总”层次的、逻辑化的展开。你会看到,我做这个部分的脑图,做的特别没有逻辑,特别没有结构,乱七八糟的,我一看到这种脑图就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