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学的时候,我的考试成绩总是起伏不定,一次考试前突然发现笔坏了,于是赶紧跑到学校门口的文具店买了一只“白雪”牌的马克笔,幸运的是那次考试过程特别顺利,考试成绩非常理想。
后来,我臆断“白雪牌”马克笔就是我的幸运笔,于是,从中学到高中我专情的只用这一种品牌的水笔,偶尔考试成绩并不理想,但我也从没怀疑过白雪笔的魔力,即便它和我的考试成绩并没有啥因果关系。
无力控制考试成绩的稳定,于是另寻蹊径,寻求幸运笔给予的心理安全感,不敢质问自己学习成绩不稳定的根本原因,宁愿选择这种欺骗性一厢情愿的思考方式。
美国经济学教授尼尔.布朗与美国心理学博士在合著的《学会提问》中将这种一想情愿的思考方式叫做奇迹式思考。而奇迹时思考是批判式思维的最大劲敌。
奇迹性思考常常以“肯定”、“就是”的结论来笃定事情的真实面目,它让我们看不到问题的本质原因。
批判性思考,要求我们提出一系列关键问题,通过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找出问题的真相。
2、
东北王张作霖的用人之术堪称典范,他知人善用,唯才是举,举贤不避亲。跟着他打江山兄弟们大多受到提拔,委以重任。然而,作了8年张作霖的贴身秘书的任毓麟却是他唯一没有提拔重用之人。
任毓麟本身是前清举人,学富五车,才华横溢。再给张作霖当秘书的8年时间里,没有出过一丝差错,张作霖对其非常信赖。
张作霖的职位不断在上升,甚至做到了全国的最高统治者,可是任毓麟却一直都是秘书的角色,张作霖完全没有想提拔他的意思。
后来有人就问张作霖,你这么信任任毓麟,跟了你也这么久了,为什么你不提拔他一下呢?
张作霖道出了其中的原因,因为这个秘书从来没有顶撞过自己,没有质疑过自己的决策,难道我这几年就没有犯过错误吗?说明他没有主见,没有主见的人就不适合独当一面。
全盘接收上级的决策,一丝不苟的执行上级指示,任毓麟秘书角色做的很成功,但当他需要带领队伍,自我决策时,就会对各种建议和信息不加筛选的偏信,毫无主见,最终或是被下级架空,沦为摆设;或是因错误决策导致重大损失。
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在获得答案后,多问为什么?从而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到最佳的判断,从而帮助自己找到最佳决策和行动。
批判性思维,不是诋毁,不是找茬,它是对真知的执着。
古往今来,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无不是因质疑并推翻当下的被普遍认可的科学理论和普世规则,从而推动迭代人类认知的。
逻辑思维里有这么一堂课: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中国的知名度很高。20世纪初,他对社会普遍认可的“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的逻辑实证主义提出了质疑。
“可以证实的,都是科学吗”?算命先生能算出你家有几口人,就意味着算命也是科学吗?
于是,他提出了一个理论叫做证伪性。任何科学理论都可能错,只是暂时没被推翻而已。
读书同理。一本书籍包含诸多作者的理论观点,全盘肯定并吸收书中的所有内容,并不客观,也不合理,因为作者的价值观可能与你并不相同,作者的年代背景与当代可能有所差异,作者提出的观点有待我们去证伪,盲目的吸收,可能就会导致水土不服,引发消化不良。
如何做出取舍,就需要我们学会提问,选择该相信什么,不该相信什么。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作者告知的答案,也需要我们用质疑的态度审视它。如何证伪作者的观点,就需要我们提出假设问题,并在实践中运用,在事情上打磨,这样你提出的问题才能比答案更具有价值。
比如:怎样才能让你的写作能力越来越强?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似乎并不重要。因为没有哪个答案可以确定一定能提高你的写作能力!
如果提出问题:我每天日更1000字,能不能提高写作能力?针对这个假设的问题,你去试了,去证伪了,结果发现真的有效果,你看,提出的问题是不是更具有价值!
带着问题阅读,学会和书中的知识进行互动博弈,才能筛选出真正适合你的知识,并能够让我们的认知能力出现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