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怎样让旅行遇见文化>
去年四月,河南一位中学教师递交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引起公众哗然,网友评价这是“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之后不久,古吴轩和江苏文艺出版社相继发力,两本分别由窝窝和九夜茴、林特特、八月长安等十九位当红青春作家联袂策划的同名书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前后问世。第一时间买来这两本书,读完之后热血沸腾,我当即便去塞班和香港玩了一圈,深感“外面的世界的确很精彩”。而作为编辑,今年有幸在第一时间拜读了吴玫老师的这本《怎样让旅行遇见文化》,我立刻就静下来了,不想随意地出去了,因为我觉得,我与这个繁华绚烂的世界之间,还有无数座图书馆的距离。
去年8月,吴玫同友人一起周游俄罗斯,遍访各界文化名人的故居、纪念馆甚至是墓地,回来后便写了数篇游记。与其说是游记,倒不如说是一篇篇精美深刻的散文。从这些精美的散文中再精挑细选出27篇出版,便有了这本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修养馆”书系的又一力作。继《怎样听一首名曲》之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钱文忠再次为吴玫新作倾情作序,他说:“在吴老师文静雅致的外表背后,自有某种隐密的蕴藏,极深极厚,如果没有长时间的蓄积,实在是难臻于此。”可见吴玫文学功力深厚。
观赏当地建筑景点,引经据典
“俄罗斯文学这一浩瀚的银河,星汉灿烂、群星荟萃,哪一颗是你心中最亮的,都属情理之中。”吴玫在书中这样说。从她此次旅行拜访过的名人景点来看,普希金、叶赛宁、屠格涅夫、高尔基、托尔斯泰,似乎每个人都与她的成长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初中的老师曾在压抑时期的课堂上给正值青春年少的他们朗诵普希金那情意绵绵的诗作,考研时结识的小伙伴带她走入屠格涅夫的文学世界,曾经背诵过和误读过的高尔基,在她迷茫无助的时候给她力量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
每到一个地方,无论是因普希金和阿赫玛托娃而闻名世界的皇村,还是绿草如茵的托尔斯泰墓地,吴玫都回忆汹涌。或许,对于六十年代出生的她而言,俄罗斯是她从小到大都无法躲开的一个国家,俄罗斯文学是她注定要爱上的一处宝藏。又或许,那种发自骨子里的热爱与通透,早就超越了所谓的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了。
品评著名诗文作品,信手拈来
读了吴玫的《怎样听一首名曲》,知道她是一个乐痴;而读了她的《怎样让旅行遇见文化》,知道她不仅是一个乐痴,还是一个文痴。书中,她笑称自己为“抄文公”,但实际上,对于各种诗文作品的品评,却是鞭辟入里,引人回味。行文流水,颇有《香草山》的风格——那也是一部在浪漫的爱情书信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作品,与这部在轻松的旅行随笔中透过文化书写历史的作品相映成趣。听说,当年撰写《香草山》的作者,最终还是没有抵挡住社会的压力,远走国外。但我想,吴玫的豁达与优雅,自然不至如此。
当然,《怎样让旅行遇见文化》虽然是一部厚重的作品,但却并非总是沉重,比如吴玫对果戈里的《老式地主》的介绍、引用与评价,就让人倍感活泼有趣,读完对俄罗斯美食充满向往。“因为富足,托夫斯托古勃夫妇几乎不用劳作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哪怕庄园里的树木被农奴偷伐、仓库里的布匹被佣人盗拿、储藏室里的食品被佣人们偷吃了大半,都不会影响老式地主夫妇的生活质量。果戈里衡量他们生活质量的标准,不是住宅有多么豪华,而是他们随时随地都能吃到自己想吃的东西。”真是让人好生羡慕!或许,普通读者对果戈里的认识还停留在《钦差大臣》《死魂灵》上,而文痴吴玫已经开始重点研究他的那些边缘作品了。
体味世间人情冷暖,一针见血
对俄罗斯文化圈各位诗人、作家、政客、画家、导演、作曲家、舞蹈家的人生,吴玫有着自己读到的见解,不愧是“毒药”高点击率专栏作家。例如:“有的女人用最宝贵的年华,给出了一个让天下人非常无奈的例证:女人是英雄的手下败将,比如丁玲。有的女人,则用开到极盛因而枝繁叶茂的生命,给出了一个让天下人唏嘘又萧瑟的例证:女人是英雄的手下败将,比如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以涅瓦大街为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左,果戈里在右。没有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涅瓦大街,涅瓦大街失去了阴面;没有了果戈里的涅瓦大街,涅瓦大街将终日晒不到太阳。”
正是因为在旅行的路上内心装着一个无比丰富的俄罗斯,才让吴玫的这场旅行充满文化。每到一个地方,想起每一个人,中国的,俄罗斯的,吴玫总是能将他们以某种巧妙的方式联系起来,再付诸笔端,让人读完不禁拍手称快,大呼过瘾。
结语
俄罗斯文化是一场盛宴,正如吴玫所言:“阅读是寂寞的,但收获是丰满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诘问是那么盘根错节,艾特玛托夫的荒野是那么辽远又希望永在,契诃夫用文字堆叠起来的富矿到今天都让我有开掘不尽的忧伤……”此番俄罗斯之行,吴玫用实际行动对“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进行了完美地诠释。
阅读与听曲,是吴玫构建的她自己的心灵圣地。因此,无论旅行至何方,她眼中的人事景物都会比他人更多一分诗意与柔情。世界那么大,听着,读着,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