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人能弘道》
我记得前几天给一位比较敬重的老师发了这样的消息:我常常推崇中庸之道,却也深知自己缺乏批判性思维。
我知道我所理解的中庸之道与孔子释义的中庸之道有一定出入。孔子的伟大,在于他在很多问题上给了我们尽量恰当的答案,不走极端,而是中庸,中庸到极致,合适到极致。所以我意识到我所推崇的“中庸”是一种妥协,而不是一种合适。
妥协什么呢?什么都妥协。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我似乎不愿意让任何一方感到不悦,也不去作更多的争论,可偶尔也会有适得其反的情况,有的人理解你的想法,也有人称之为软弱。这么些年,如果要说我重复得最多的词语是什么,我想都没想,我就能告诉你,是“随便”和“都可以”以及“我都行”,在我认为是给别人最大的让步和尊重的同时,其实是给对方更困难的选择。我有意识到这个,可我还是会把这些词脱口而出。这不是孔子中庸之道的合适,而且是一点儿都不合适。
我开始怀疑我到底有没有立场,在很多事情的判断上面常常会用一种声音中和另一种声音,并且不断地去劝服自己,认为一切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慢慢的我似乎没有了很鲜明的观点,所以我这人不适合辩论,就适合写那种没有定性的观点题。
那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有一种说法是批判性思维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首先是得有自己一套评价标准体系。我想了想,我的标准体系似乎没有明确的界限,也常常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下一步的“改善”中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我的处事态度其实一直在困扰着我,尽管似乎和周围的人和物处于很和谐的状态,但内心总有一种声音在对我说:你从来不在为自己而活!
所以今天的分享我想我更多的是在作一个自我反思,而且还是条理不清晰的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