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3号
亲子共读地點:图书馆
亲子共读时间:中午
亲子共读时长:30分钟
亲子共读内容:妈妈你会永远爱我吗?别烦我
今天是周末,按着我们上周的原计划这个周末去图书馆,说到做到的我们出发了。
这个图书馆还真不错,图书馆有四层楼,每一层针对的人群不一样。绘本馆在四楼, 我们走进去站在绘本跟前,进入眼帘的全是我们家熟悉的柜子。真的有种暗暗窃喜的味道,因为我们家给孩子选的书都是好书。
商场设计的也特别好,因为卖东西的店铺不是很多,没有琳琅满目。有足够宽的空地,让孩子在里面疯跑。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三楼,因为我们上午去的時候在三楼去玩了一阵子,下午也在那里玩了好一阵子。三楼的布局,图书馆,手工泥,阿童木創想家。
我们停留的最久的是阿童木创想家,因为刚好在门口放有很多小块的积木,吸引了我,也吸引了孩子。只是这个阿童木创想家它的最终目的是想让孩子在这里上课。
那里的工作人员给我介绍了一番,说是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還有孩子的專注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看,挫折能力,就是那种有着全面提升孩子综合能力的所有。
问他这个课要怎么上,一个星期或者是一个月上几次课?对方回答我, 一个星期,上一次课一次课90分钟。
对于稍有点儿童心理成长意识的我,心中立马就有无数个想说的,一个星期上一次课,一个月上四次课,这样子就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孩子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真的是胡说八道。确实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长大成人后是否还是天才,这取决于环境的印象。
对于学习,如果说我们学习三天之后,我們不再去理会,那我们记下的也就只有一些简要的内容而已。可能四天五天之後就只記得自己從今來這裡學習過而已,人的記憶有限的。如果說想讓他持續的有這種記憶,那肯定是需要有持續的一個輸入。绝对不可能,因为一周就上90分钟的课,就能让孩子拥有这样的综合能力。
而且90分钟的课对于我们成人来说都难以全神贯注,不要说是对于一个孩子,而且是三到五岁的孩子,三到七岁的孩子,他的专注度到底有多少?
三五个孩子呆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面有一位老师,大家席地而坐,地上有各种小积木编成的小动物形状。老师和孩子在里面一边互动,父母隔着玻璃在外面監工。
我认为对于这样子的场景,只要是有个感知的人都会觉得很不自在。老师想着玻璃外面有孩子父母在看着,要有怎样的表现,而孩子心里又总是在想着父母在外面看着我。至少如果我是孩子,如果我是老师,我不喜欢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或者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
中间小休5分钟的时候,孩子们都纷纷地来到了这个积木台。家长和老师会互动说孩子在哪方面不是特别强,还需要加油。对于一个四岁左右的孩子,拥有这样的评价。可能老师的评价和父母的对话,真的是很正常。只是如果我们換位一下,我们是孩子,听到老师和自己的妈妈这样的评价自己,心里面会何种感想。
等时间到的时候,孩子怎么也不愿意离开?父母和老师开始用偏激的语言来引导孩子。别的同学都进去了,我们等一下要开始比赛了。走了,快一点进去啦,要乖啦⋯⋯言外之意别的同学这样子做了,我们必须那样子,做快一点的意思,那你就是说我很慢了。来这里学习,就是为了比赛要赢过其他小朋友对吗?如果我不进去,我不听老师的话,我不听爸爸妈妈的话我就不是一个乖,小孩对吗?
觉得哈,只要稍微懂一点点孩子的心理成长的老师或者是大人都不会对孩子说出这样子的话。真的只要懂一点点就知道孩子的专注力培养是在生活的每一个当下,而不是进那么一个小小的空间去跟着老师学习而来的。
只要父母稍懂一点点孩子的成长问題,父母就应该知道孩子的动手能力,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孩子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部是在生活中父母影响的。
他们看到的是广告纸上的片面的标签,举例了一些成功人士,美国总统奥巴马,机器人之父-约瑟夫-恩格尔柏格,比尔盖茨 13岁开始学编程,喬布斯從小迷恋電子學等等....就这对每个成功人士不到30个字的描述,让孩子咚咚咚的要赢在起跑线上跟着学习。只是看着这些前人的成功,我们可否有了解人家是怎么学习过来的?也是这样子一个星期90分钟过来的吗?
给孩子适当的选一些兴趣班其实真的挺好,只是这个兴趣班要怎么选,到底是孩子想去的还是父母另有所谋,孩子成长路上不是父母所有的谋都是对的。因为孩子从你的身体里离开之后,她也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个体,我们要从孩子小就学会尊重孩子。
而且我还有一个特别特别大的疑问,如果有某位简友看到我的文章,请给我一个回答。
为什么给孩子报兴趣班,幼儿园报的和小学的就不一样了呢?比如说一个小女孩他在幼儿园报的兴趣班是画画,等到上小学报的兴趣班就是武术。我们不是要教孩子学会坚持吗?
所以我特别不明白,欢迎有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