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把《思维的发现:关于决策与判断的科学》这本书也读完了。这本是向《思考快与慢》致敬之作。结合两本书的内容,来总结一下阿莫斯和丹尼尔行为经济学/心理学理论体系里的重要概念。
阿/丹二人的理论体系挑战了专家们认为“人是理性”的认知。在《思维的发现》里面讲到了一位德国的学者挑战该理论,他认为理性思维是人创造的,因此人怎么可能是不理性的?阿/丹理论证明了人们在不确定下做出的判断,绝大多数都是不理性的。而这里面的实验对象,如书中所说,很多人都是各个专业里的专家。
首先讲一讲系统1(直觉)在做判断和决策的时候会出现的那些误区。
启发法和偏差
在不确定环境下,人们依赖于数量有限的启发式原则做出判断和决策,这些原则能将预测价值的任务简化,使其成为更为简单的判断过程。总的来说,这些启发法相当有用,但有时也会导致严重的、系统性的错误。
阿/丹理论里面有四种启发式:
代表性启发:人们借鉴以往同类事件的经验来推理的过程即代表性启发。
一般情况下,代表性是一个有用的启发法,但在分析以往经验,寻找规律或结果的概率分布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偏差,从而得到错误的启示,导致判断错误。
使用“代表性”进行判断可能产生的偏差有:
1. 对先验概率不敏感。忽略基础概率和条件概率。
2. 对样本大小不敏感。小数定律:用小的样本的结果去推测总体的统计结果,与真实数据相差巨大。
3. 误解机会 。“赌徒谬误”
4. 对可预测性的不敏感。依靠对事件的描述好坏做判断。
5. 效度错觉。挑选输入信息中最具代表性的特点来进行预测。
6. 误解回归性。忽略均值回归定律。
可得性启发:人们会通过能想到例子或事件的容易程度来评估这类事的频率或概率。
使用“可得性”进行判断可能产生的偏差有:
1.因例子的可提取性导致的偏见。当用某个类别的例子的可得性来判断该类别的大小时,例子很容易提取的类别会比频率相同但例子较难想到的类别显得更大。此外,最近发生的事有可能会比之前发生的事更容易获得。
2.因搜索集合的有效性导致的偏见。人们在搜索记忆中的信息集合而做出判断时,常常取决于某一信息集合能反应到脑海中的有效性,有的信息集合不能有效地反应出来,判断者就会形成认知偏向。
3.想象力的偏见。有时,你需要评估某类事件发生的频率,这类事件的实例没有储存在你的大脑中,但你可以通过一定的规则构建一些实例。在这样的情况下,你通常会构建几个实例并通过构建这些实例的容易程度来评估其频率或概率。然而,构建实例的容易程度并不总能反映出真实的频率,这种评估模式很容易导致偏见。
4.相关性错觉:根据两个事件相互关联的强度,可以判断出它们同时发生的频率。当两个事件关联性强的时候,你可能会认为它们经常同时发生。因此,强关联常被判断为经常同时发生。但这也有可能完全是幻觉。比如当连续两个雨天股市全线上涨,第三天转晴股市下跌,某些人就会在第四天根据天气情况判断股市的涨跌。
判断与锚定启发:人们依赖某些特定的数值,以其作为参照,来调整形成对事件的判断结果。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使用“锚定”进行判断可能产生的偏差有:
1.不充分的判断。在某个证明锚定效应的实验中,受试者需要估测不同的数值,会受到某些起始数值的影响,做出不准确的估测。
2.评估连续事件与非连续事件的偏差。由于锚定的影响,在连续的问题中,整体概率会被高估;在非连续问题中,整体概率会被低估。评估复合事件的偏见在计划的情境中尤其明显。我们有时可以从事件的结构中推测出锚定偏见的方向。连续事件的链式结构会导致高估,非连续事件的漏斗式结构会导致低估。
3.评估主观概率分布时的锚定。这是指人们在估测某一数值的置信区间时,这一心理置信区间往往过于狭窄。
模拟性启发:无法实现的可能性对人类思维的影响。
模拟性启发在《思考快与慢》里面没有提到,而是在《思维的发现》这本书提到了,这可能是后期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结束合作关系之后,独立的论点。
总体来说,模拟性启发是对情绪存在的一种偏见。在生活中,人们经常在思维空间里模拟未来。“如果我这样做了,结果会怎样?”一些假设的场景往往成为人们做判断和做决定时的部分依据。人们在面对痛苦或者喜悦时,都会产生与之相宜的情绪,而不是从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寻求安慰或者平衡。
以上提到了阿/丹理论里面人类在不确定性下误判的一些常见的机制,下面说说决策时会出现的坑。
前景理论(见昨天的具体分析)
前景理论里面的几个概念:
1.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利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确定效应)
2.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喜好的(反射效应)
3.大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考点决定(参照依赖)
4。大多数人对损失比对收益更敏感(损失效应)
5. 当个人一旦拥有某个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禀赋效应)
6.指人们对一个客观上相同问题的不同描述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框架效应)
7. 人类具有强调小概率事件的倾向(迷恋小概率事件)
其他:
两个自我:两个自我指的是感受当下的经验自我以及记录并作出选择的记忆自我。人们的记忆非常不可靠。
峰终定律,指我们对一件事物的记忆仅限于高峰和结尾,事件过程对记忆几乎没有影响。高峰之后,终点出现得越迅速,这件事留给我们的印象越深刻。
一直在说系统1做决策时候会踩的坑,那是不是就必须避免自己用直觉做决策呢?
事实上,人的大脑工作机制让我们避免不了用直觉做决策:大脑思维机制
作者给出了一些实际性的建议:
直觉什么时候有效?
作者承认《眨眼之间》一书中提到的直觉的有效性,但是作者觉得获得这种专家的直觉是有条件的,条件是:
1.环境有规律,可预测。
2.可通过长期训练来学习这些规律。
让系统2 接管系统1:
1.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习惯。因为内部意见通常充斥了乐观。
2.事前验尸 :就是我们说的想到最坏的结果“worst case scenario” ,通过逆向思维找到可能失败的原因,就可以认真重视各种可能的风险。
到此,《思考 快与慢》以及其延伸阅读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