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启迪人们找到自我的心理之书。其中很多观点我认同,我经历,我向往,但很难到达。
小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由婆罗门之子、沙门、乔达摩、觉醒四部分组成。第二部有迦摩罗、尘世间、轮回、在河边、船夫、儿子、唵、乔文达八个部分组成。小说从悉达多青年、壮年、老年不同的阶段,呈现了一个寻觅者、一个入世者、一个开悟者的三重境界,每个阶段都是一次轮回。
1.第一场轮回
他原是一位古印度婆罗门的贵族青年。他长相俊美,行动优雅,心灵清明,他是父母和家族的荣耀,是万千女性仰慕的婆罗门中的王,所有人都是爱悉达多。
可他却无法让自己喜悦,他的灵魂悸动不安,他找不到他的阿特曼(自我)在哪里。父母、老师、智者给不了他答案。于是悉达多决定放弃所拥有的一切,加入苦行的沙门行列。
他拥有了世人羡慕的一切,又决绝地放弃了这一切,重新出发。悉达多开始了自己的路,他的命运即将萌发。
2.第二场轮回
父亲被他决绝的态度所屈服,忍痛和儿子悉达多告别。他像所有的父亲一样,不舍、牵挂、希冀。“如果在林中,你寻得至高无上的幸福,就回来教我修习。如果你只收获幻灭,那也回来,我们再一道祭奉诸神”。此刻,我看到了一位心在滴血的父亲。
悉达多还是义无反顾的离开了父亲,加入了苦行者的行列。
苦行让他看到:一切欲望、幸福和优美皆为虚幻。世界是苦涩的,生活即是折磨。
他抱着“堕入空无”的唯一目标,逐渐学会了诸多克己之法与修炼之道——思考、等待,斋戒,使他战胜了饥饿、疼痛、焦渴和疲惫。
他在修行中使自己无渴慕,无愿望,无梦想,无悲无喜,把“我”去除,把“我”消亡,使渴求和欲望彻底在心中寂灭,从而让心灵觅得安宁。
然而,他却发现,他的灵魂在一次次从“我”出发,最后又回归于“我”的过程中,他即使一次次地弃绝自我,却仍然一直在压制渴望、收获新的渴望的轮回中受尽折磨。他发现所谓的“禅定”“脱离肉体”“斋戒”“屏息敛气”等修行,只是对现实的逃避和对生命虚无痛苦的暂时麻醉。这种逃避和麻醉,驱牛酒鬼就可以做到。
就这样,他在犹豫彷徨中苦修三年,直至遇到了世尊佛陀乔达摩。他看到的佛陀宁静安详,宛如一个健康的孩童;他听到的佛陀已战胜尘世疾苦,止息转生之轮。众多婆罗门和君侯们都顶礼膜拜的皈依为他的弟子。
好友乔文达和悉达多默默地跟随佛陀进城又返回,他们禁食,听他宣讲法义。好友乔文达决定追随佛陀,而悉达多却发现了佛陀讲义中的小漏洞——宣讲的法义中不包含世尊独自超越众生的历程。佛陀本身所经历和体验到的秘密、觉悟、智慧,是无法用教授给任何人的。
“我无权论断他人的生活,唯独对自己的生活必须做出判断。”悉达多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独自走上新修行之路。
“我要继续走自己的道路,走出自己的解脱之路”。婆罗门的智慧,沙门的戒律,乔达摩的道法,都让悉达多觉得失去了自我,他发现他对自己一无所知,他一直在害怕自己,逃避自己。自此,他从一场虚幻的大梦中彻底苏醒,他迈开双腿,于是他积极投入了生活中。
从虚无又走进尘世,这是悉达多的第二场轮回。
3.第三场轮回
他开始用心感知世间万物,宛如与世界初逢。流光魅影在他眼中闪耀,日月星辰在他心中运行。他在世间寻找故乡。
他渴望体验尘世生活。他向迦摩罗学习情爱,享受情欲的极乐体验;向富商迦摩施瓦尼学习做生意,学会了赚钱和花钱。时光飞逝,他希望自己能满腔热情、全心全意的去生活,去享乐。在丰衣饱食的日子里他沉溺于赌博,对乞丐不再仁慈,对施舍毫无兴趣。他不断寻找刺激,试图在醉生梦死的寡淡生活中找到一丝波澜,他丢掉了他三年苦修习得的思考、等待和斋戒,他沉沦于声色犬马之中。
他最终活成了他最讨厌,曾经最蔑视的样子。幼稚、胆怯、贪婪、懒惰,且堕落于欲望中不可自拔。
在梦中知更鸟死去的同时,他感到某些东西也已经死去,他厌恶那自我放弃、自我毒害、自我折磨的自己,厌恶那颗荒芜的灵魂。他知道,这场愚蠢的游戏已经终结。他尝够了厌恶和死亡的滋味,世上再没有什么能够诱惑他,愉悦他,安抚他。
他只求一死,粉碎他憎恶的肉体。
就在他跳河自杀之际,他荒芜的灵魂猛然醒悟。
他坐在芒果树下,回顾自己的生活:少年背诵圣诗参与祭祀赢得夸赞时,他忠于内心“路在前方”的指引;青年在痛苦中思索梵天真谛时,听从内心“继续你的使命”的召唤,离开家乡,成为沙门;离开沙门,走向世尊佛陀,直至踏入无常,他一直听从内心的秘密之音。
今天,他的胸中沸腾着喜悦,一个男人成了孩子,一位思考者成了世人,他的变蠢、邪恶、犯错都是从头再来的必经之路。
由世俗权欲到离开这一切,由再次酣睡到适时醒来 他经历了第三场轮回。
人生是一场修行,红尘就是最好的道场。
4.第四场轮回
他找到当年渡他过河的船夫瓦稣迪瓦,变成了一个摆渡人。
他在河边倾听河水的声音,领悟生命的真理。他看见河水不懈奔流,却总在此处,永远是这条河,却时刻更新。悉达多在这条河中看到自己的一生,少年的悉达多,成年的悉达多,老年的悉达多。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像河水一样,一切都是本质和当下。他变得幸福天真。
我以为故事应到此为止,他已经找到了内心的自我。然而,苦难未尽,轮回再次开启。
他遇到了他的儿子小悉达多。
从小娇生惯养的儿子无法忍受这样贫穷困苦的生活,对他充满厌恶与折磨,但他不愿放手。他害怕他的孩子会放肆地沉迷于享乐和权欲,重复他曾经历的过失轮回。他想通过教育、祈祷和劝诫,使他的孩子免于苦难和失望,他成了他曾经不屑的如孩童般的世人。
他对儿子盲目的爱,使他低三下四,受尽屈辱。可小悉达多还是爆发了,他选择了出走。在追寻儿子的过程中,他想起了少年时期的自己:迫使父亲答应他出门苦修让父亲心痛的情形,这又是一场轮回。他幡然醒悟,每个人都要独自走过自己的人生,在漫长的旅途中蒙受玷污,承担罪过,痛饮苦酒,寻觅出路。
一切都会重来。他想着父亲、儿子,他嘲笑自己和整个世界,他的心仍在抗拒命运。
他的儿子与他一样,正在经历与他一样的宿命的轮回。
5.升华圆满
从此,他对世人少了聪明、傲慢,多了亲切、好奇、关心,他理解、同情他们的欲望,他爱他们的生命和生机。他在他们盲目的忠诚、强悍和坚韧中看到可爱与可敬之处。他视世人如兄弟。
悉达多凝视水面,专注倾听。他看见他所热爱的、认识的所有的人组成河水,奔涌着抵达瀑布、湖泊、湍流、大海,抵达目标,又重新出发,奔向新的目标;随后蒸腾升空,化作雨,从天而降,又变成泉水、小溪、河流,再次融汇,再次奔涌。他听见奔流过程中呼啸的渴求之音,满载痛苦和寻觅,满载喜悲、善恶、笑哀。
而今天,他完成了倾听的修行。他将过去的万千之音,将所有目标、渴望、痛苦、欲望、善恶的声音合为一体,构成生命之音乐,他的灵魂不再有执念,他的自我不再被占据。在这一场场无止境的轮回中,他顺流而行。
他不再与命运搏斗,不再与意志作对,而只是专注于眼前,用心感知当下的每一刻。
6.尾声
乔文达的出现,悉达多得以和儿时的伙伴重逢,这两位儿时就一起出发的伙伴,今天的相遇似终点,又似起点。他们的对答向我们揭示了文章的要义。
(1)探求与发现。
悉达多告诉乔文达:如果探求之人只关注探求的事物,一心只想着探求,就容易被目的所左右。探求意味着拥有目标,而发现则意味着自由、敞开和全无目的。探求者会因为努力追求目标,而错过眼前事物。
或许,我们都是探求之人,由于太专注于目标,而忘了身边的美好。
(2)知识与智慧
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分享,智慧只可以被发现、被体验。智慧可以令人安详,智慧可以创造奇迹,但智慧却无法言说和被传授。
我们都应该有我们的思想和认知。但当认知与生命融合,就成了智慧。但愿我们不只是被认知充满。
(3)绝对片面与真实
真的反面同样是真实。我们的思想和言说都受到一定的制约,都是片面的,局部的。世上尚无一人且尚无一事,是绝对神圣或绝对罪孽的。一切皆有定数,我们只需要赞赏、顺从以及进行爱的默许。
放下执念,学会接纳。
7.后记
我们在悉达多的步履中经历着一场场的告别:告别双亲及家园,告别朋友及老师,告别佛陀,告别挚爱,告别旧我。这些残酷的告别也许就是人生真相。
而他又告诉我们:世间的每一瞬间皆为圆满,世间存在的一切皆为美好。“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相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他,属于他。”
生于尘世,我唯一可以做的事就是爱这个世界,不藐视世界,不憎恶世界和自己,怀抱爱,惊叹和敬畏的注视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
原来,这本书到最后就是要告诉我们,在世间轮回中,要学会和这个世界和解,要学会和自己和解。
借用其中一句话,勉励自己:大多数人仿佛一片落叶,在空中翻滚飘摇,最后踉跄着归于尘土。极少数人如同天地之心,沿着固定的轨迹运行,没有风能动摇他,他内心自有律法和轨道。
丫头,愿你守好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