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的经历?看到这个很好,就去追赶效仿,去学;然后看到另一个好像也很好,转身又去学另外的,于是你就处在不停搜索、不停学的过程中,到最后什么也没学到,反而陷入自我怀疑和知识焦虑之中。
如果想要克服这种知识焦虑,那么,我们就需要进行知识管理,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丰富充盈我们的知识体系。
首先,我们要学会区分知识OR信息。
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很多文章,比如新闻、媒体文章、微博微信等等,这些都是信息。从新闻角度而言,它只是为了消除不确定性,是真实且有时效性的。
知识是经过大脑处理过的个性化的、结构化的信息,且无时效性,比如牛顿定律、勾股定理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需要打造的是核心知识而非“惰性知识”。
“惰性知识”指的是一些缺乏生命力,没有实际用途、碎片化的知识,比如鸡汤文、所谓的宝典之类的。而核心知识,是有条有理的,而且足够实用,能够切实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最后能够形成体系。比如樊登老师,可复制的领导力、沟通力,比如时间效率管理专家张萌,人生效率体系。
然后,我们该如何去获取知识呢?在这里有四大原则。
一是简化,跨过没用的信息,找自己需要的并围绕相关信息,用一定的逻辑构架去梳理它。比如我想学思维导图,阅读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参加相关的培训(训练营)
二是速度,加快知识获取速度或节奏,这就需要增强我们的逻辑构建能力,比如善于使用关键词,提高搜索引擎能力;辨别知识来源的可靠性。
三是容量,决定知识的广度。一年看100本书的人获取的知识自然要比一年只看5本书的人多。这就提倡我们多阅读,多领域储备知识,当你需要的时候能够做到调用自由。
四是深度,决定知识的厚度。当你想在某个领域或行业学好、学精甚至成为佼佼者,那么去向该领域最前沿的的专家学习,获取第一手知识,甚至你也可以参与一手知识的创造中去。
我曾是一名“懒癌患者”,很多知识严重匮乏与不足,需要经过“自我输入”才能完成自我的迭代。因此,从此刻起,多阅读,多跟牛人一起交流,做好时间效率管理,从实际出发,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避免知识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