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6篇文章的篇幅,分享了《认知觉醒》这本书上半部分触动我的内容。而全书分为上篇:内观自己,摆脱焦虑。下篇为:外观世界,借力前行。
通过上篇,我们共读了大脑、潜意识和元认知,这是对大脑内部的剖析。而下篇,则是具体如何应用到外部世界了。周岭老师提到了四种力量:专注力、学习力、行动力和情绪力。
比较触动我的就是学习金字塔和阅读金字塔。
首先就是学习金字塔这张图:
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和30%。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将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
可以看到,听讲,以前我们读书时最主要的授课方式居然能学到的东西这么少,面授课程其实应该算是演示了,老师会现场演算、领读、示范动作等方式来帮助你记住学习内容,但这种都只是被动学习,必须再结合自己再读课本,问题讨论,做作业、实验实践来加深印象,这才进入到主动学习阶段。如果我们能够再把学到的知识再讲给其他同学听,效果将是最好的,这也是费曼学习法的精髓所在。所以,老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上台分享讲解,通常是最具挑战也收效最好的方式。我的孩子还在上幼儿园,去年鼓励她上台分享幼儿园的故事,大大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也收获了表达的兴趣。所以,类似的方式还可以继续尝试下去。
我们接着往下看,同样的道理,阅读金字塔是:
大约7年前的时候,我当时挺迷罗辑思维、樊登读书之类的浓缩型读书类知识播客,认为只要听了他们30分钟到1个小时的对某本书的提炼,就相当于自己读了这本书,现在对照这个图,原来是效率最低的阅读方式。好在后面我反思觉得还是要读原著,进入到了第二个“自己读书”的过程,因为微信读书的便利性,我可以很方便地划重点,进入到初步提炼的阶段。然后是做读书笔记、思维导图,这块我一直没有直接做,而是在3年前通过阅读输出心得并分享的方式,也就是知识转换性的创造阶段。
而阅读需不需要画思维导图,周岭老师的这段话让我顿时释然了:
因为我读书从来不画思维导图,也不会刻意梳理作者的知识框架。在阅读时,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寻找触动点。
这个点可以是一个理论、一个案例,甚至是一句话,只要它真正触动我,并能让我发生真实的改变,我就认为这本书超值了,至于其他,忘记就忘记了,我一点也不觉得可惜。而作者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又与我何干呢?
是的,曾经我很佩服那些读书画一个事无巨细的思维导图的分享者,现在我觉得,与其陷入作者的知识体系当中,不如只找书中的触动点,然后把它记下来,加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或者用周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认知体系”。
我想这本畅销书《认知觉醒》很多人看过,看的时候都是觉得非常有道理,很受用,可是看完后过了几天,你还是原来那个你,没有改变。这就是因为没有加入“践行操练”环节,因为从知道到做到之间的距离其实非常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书籍只卖几十元,而相关的网络课程却可以卖几千元,无他,唯有操练环节,老师教授,布置做我,助教督促你操练,还有同学之间的互相激励,谁谁谁完成得好,激发了自己不服输的心理,这里面的溢价,无非就是有个环境、有个人在监督你操练,监督你自律。如果你本来就如此,又何必花这个钱,只要好好领会书中的触动点,每天用起来就好,注意,这个“每天”很重要。
我读《认知觉醒》关于阅读和写作这段的感觉,更多地是赞同,惺惺相惜,虽无周老师的成就,但与他做着一样正确的事情,也更加笃定了我继续读下去,写下去,分享下去的决心。
朋友,如果你读到了这里,也鼓励你开通个人公众号,开启阅读,写作,分享的飞轮闭环。微信公众号的slogan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我觉得还是有些功利了,对我自己而言,我写微信公众号的初心就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输出的权利。”咱们一起互相激励,一定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