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香港金像奖颁奖礼上,影片《踏血寻梅》大放异彩,包揽全部五项表演奖,提名17次,最佳男女主,最佳男女配和最佳新人奖。另外还有最佳摄影和最佳编剧。可谓硕果累累。这在金像奖35年的历史中,百尺无枝。
三十五岁,在古代便可以自称“老夫”,香港电影金像奖本来应该英姿勃发,然而自从十年前庆祝了银婚之后,就进入一种自嗨莫名的境界。2016年,第3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电影,成为不能说的秘密,我们只能再次感谢周杰伦和陈奕迅等歌手对于新谜语的贡献,无论如何,这部借喻香港未来的时空政治表态电影所带来的涟漪,将香港架上了充满偏见的列车,一如往年陈果的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
大概从《无间道》开始,以轻松都市喜剧擅长的港片转为心机暗斗,阴郁的画风延续下来,让人分不清是水晶还是玻璃。于是,尔冬升执意将2015年金像奖的最佳影片颁给了《十年》,但谁都知道,这部一刀未剪并且未在内地上映的《踏血寻梅》才是真正的最大赢家。
大多数人看金马奖,比较关注最佳影片和导演,看金字塔尖的风光,其实,新人奖更有意思。该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一直把视野放在整个华语地区,每年的提名名单都非常强大,因含金量极高,获奖者几乎等同于得到了巨星牌照,例如台湾的杨祐宁、周杰伦,内地的王宝强、秦海璐、余少群、汤唯,包括影后林嘉欣都从新人奖起步,成长为华语影坛的中坚力量。在2015年提名的单子里,春夏原本是热门之选,她在《踏血寻梅》中饰演王佳梅,是一个内地赴港的女生,因缺少家庭的温暖,学习生活情感都不顺利,孤独转换为叛逆,变成了援交女孩儿,后被变态人魔肢解残害,这一角色与郭富城饰演的警察从两个视角控诉现实的冰冷,两条时空线索遥相呼应,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身为90后的春夏,在片中表现出了同龄人鲜有的细腻,对处理情感力度十足,有抵制力,也有爆发力,清纯扮相的同时突破尺度,还不乏灵气,演技让人震惊,已经凭此角色获得富川电影节影后,没能顺理成章的获得金马新人奖,不能不说是一个完美的遗憾。是的,即便遗憾,却仍然不失完美,在演员这个行当里,无需只看重一朝一夕的成绩,正所谓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只有经过长久且正确的打磨,璞玉才能变成真正的珍宝。就像春夏两度合作的郭富城,入行多年之后才凭《三岔口》拿到金马影帝,长久的坚持成就一朝突突,不负巨星之名,成功没有捷径,更没有神器,年轻人在追梦的历程中,必须要承受一些坎坷和失败,喜悦与自勉同行,奋斗不息,方能赢得人生。
说回电影,《踏血寻梅》改编自真人真事,2008年,一名叫王嘉梅的少女,在香港被人杀害并残忍碎尸。王嘉梅是内地移民,疑似从事援交,怀疑在与案犯发生性行为及吸食毒品后,遭到杀害。此案当时在香港轰动一时。整个案件的细节,包括被害人的照片,罪犯分尸的具体过程,媒体都有细致描写与报道,从互联网上也可以轻易查到。
而制作班底似乎聚齐了港产的最佳阵容,影调在几种空间内的切换流畅自如,几线人物的塑造与演员的演绎也颇为精彩,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这种变态与血腥程度不亚于日韩电影的题材中,聚焦了很多值得玩味的影像细节,且很好地完成了伏笔呼应,香港严肃现实影片的质感确实与低端喜剧差距很大,从各方面看都胜过哗众取宠言过饰非的《十年》。
踏血,踏的是肢解现场流了满地的鲜血,寻梅,寻的是主角王佳梅,更确切地说是佳梅的心路历程。佳梅因母亲改嫁而离开家乡,因移民被拒而独自生活五年,相貌平平,心怀梦想,说着一口生硬的粤语,最后因生活,因家庭,变得生无可恋,在援交时让“恩客”丁子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女孩是不幸的,作为外来移民,承受着高成本的生活压力,一家四人住在简陋的蜗居内,心怀梦想却无力实现,就连援交时看似真心待自己的人也把自己当婊子看待。她与丁子聪在QQ聊天时说的这句话也许可以作为她选择死亡的原因:“有时候也会想,死了也挺好的,因为活着会痛,活着会恨,活着就要每天想着怎样活得更好。我很想坚强,但是会累,特别是一个人的时候。”影片在这个地方,郭富城饰演的警察臧Sir破解出了佳梅的QQ密码“kdjfjdfj”的含义: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看到这句话后臧Sir(郭富城饰)默默地关上了电脑。
电影中的许多情节设定得独具匠心,将警察、罪犯、受害者三条时间线打碎、交织,从心理上刻画出立体的人物性格。郭富城饰演的警察频繁拍照,意在留下正在进行着的生活轨迹,有主动扭转自己的生活态度的暗示。这显然与整日看着母亲遗像的丁子聪形成了对比。一个活在痛苦回忆里的人,自会有犯罪的心理动机。而怀揣名模梦的佳梅经历着复杂的家庭,失败的爱情和理想,与代表她梦想的名模照片渐行渐远,也形成她求死的心理映射。打碎的脉络逐渐清晰,非常值得品评。如果对血腥,露骨的片段再表现的含蓄一点,会降低这宗案件感官上的震撼性,但或许便会在国内的银屏上出现。导演翁子光后来说:“我们该关注的不只是电影,更多的是背后那些社会存在的问题。”
影片初始,阿梅目睹同学割腕自残而无动于衷。镜头里殷红的鲜血同雪白的衬衫交相映衬,显得既冷漠又木讷,毫无紧张与危机之感,瞬间凸显出阿梅失去生活激情和动力的浑噩状态。“寻梅”“孤独的人”“踏血”三个篇章看似零落细碎,却又协调统一。以臧Sir、王佳梅、丁子聪三人在案件之前生存状态、心路历程为索引,交代出落魄重案刑警、失足移民少女、底层打工青年苍白而悲凉的背景。剧情清浅地略过每一个人的生活,又立刻转移出镜头的视野,仿佛不忍深究其间。既不得光鲜亮丽,又不得充实美满,满足着生存的最低需求,找寻着自己的人生意义。他们只在最终相遇的交集,爆发出最后完结的悲剧。
不得不佩服影片镜头运用的深厚底蕴,无论是援交时阳光浸透碧叶成荫的情趣旅馆、碎尸时阴暗破败鲜血横流的出租屋、取证时冰冷默然老死隔绝的筒子楼,都是以独立客观的第三人称视角来还原生活的真相。那是内心的挣扎与鲜亮的房间的巨大落差,那是诡异的冷静与残暴的行径的阴森契合,那是冷漠的生活与爆发的情绪的无声抗争。即使是削弱过的碎片化的镜头,也完全无法减轻那真实社会对我们每个人的打压和冲击。
影片除了特定片段中或激烈或温柔的音乐和歌曲外,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喧嚣繁杂的背景白音,人声鼎沸,若即若离。在人物意识形态被冲击被崩裂的过程之中,凸显出生而为人却独立于世又难以为继的不知所措。而每每镜头切换到阿梅童真稚气的生活里,配乐便会响起那些温情脉脉的粤语歌曲,伴随我们一同追忆花季少女应有的璀璨青春。既是那舛侧命运的沉痛悼念,又是对那悲剧结局的扼腕痛哭。
而影片大面积使用的交叉剪辑的手法,把警探(郭富城饰)的调查过程、杀人者和被害人的生活经历全部“拧”在一起。在这里,剧场版和导剪版之间出现了些许不同,尤其是关于警探先前的经历,剧场版里几乎没有涉及。这就意味着在剧场版中,警探彻底变成了功能性人物,变成了一根挑明“杀与被杀”这组关系的针。
郭富城扮演的臧Sir应该称其为影片的主线人物,看似汇集线索、前后呼应,实则穿针引线、寻根究底。通过他的穿插,让我们逐渐还原出王佳梅丧失青春色彩的年华,和丁子聪沦丧人心道德的偏执。臧Sir唯一情绪波动的点只在糖水店面对前妻的哭诉,既是感同于挂念女儿的人父慈怀,又是无助于凉薄时代的深切悲悯。令我也沉浸在对人生在世的厌恶、对生命意义的迷惑、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之中,久久无法自拔。
在我看来,影片完全不似媒体吹捧那般,意瞩裸露、血腥、重口的噱头,而将全幅精力用在完整、客观、真实的叙述这个悲剧的始末。以此映射出整个时代的迷惘和每具躯壳的空洞,引发当今社会对这重大课题的反思。只有通过前人的经验和指导、通过知识的充实和武装,才能解除这许多的迷惘和空洞,引导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建立中正自持的思维观念,帮助困顿者在物质社会中跳出封闭厌世的恶性循环。想必看过导演版和上映版,都会发觉其中的差异。血腥和裸露,触犯了某些人的神经。遮遮掩掩的现实如童话一般,美好却并不真实。真实,从来不完全等同于美好。但,伤悲也不完全等同于悲观。
影片将近结尾处与起始构成连接,镜头转到佳梅刚刚坐着去香港的火车,脸上满是青涩。这是母亲(金燕玲饰)与姐姐(李与霏饰)在火车站接佳梅的场景,经历一波视觉和心理的波折之后,又回到了起初温和的画面,似乎一切本应该变得更好。与清楚想逃离人生的自己形成很强烈的碰撞。干净与绝望。生活的崎岖与不受控让人逐渐走上不同的道路。人性本质上的丑陋与美好生来相似。生活给予的经历却各有不同。而郭富城看着窗外过路来往的行人,有修女,有小市民,他在一个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这是他眼中的香港社会,真实的是否如此?电影中每个人的生活走向,环境起了很大作用。人物的选择,都是以所见所想所以作出最后的决定,但是他们看到的真是事实吗?不见得。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闭的时刻,可能会陷入绝望,绝望源于寂寞,困住自己的内心。看似一个看的见风景的房间,其实也是一个看不见风景的房间。每个人都是未觉的佛。
不可否认这部片子很“港造”,营造了一种强烈的隔离感,或者说是一种孤独与无力感。《踏血寻梅》没“你希望”的结局,它只是平淡地在告诉你,就是这样。生活还在继续,死者渐渐只是墙上的黑白照片。这份压抑,搭配上丁可的黑白曲风服用,效果立竿见影。不必细究为何第一次见面就能交付生命,就能相信对方所说的话,其实不过是两个孤独的人互相取暖,互不相欠。对于他们来说,睡在哪里不是睡在夜里,活在哪里不是活在绝望里。
片尾,电影的标题是“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没有多余的浓烈,却让压抑了两个小时的情绪彻底释放。
字幕缓缓打出“纪念远方的佳梅”,
究竟我们会希望佳梅的悲剧被人永远忘记,还是永远记住呢?
谁,又有答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