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力》作者科恩,一位儿童教育心理学家。它的译者是李岩,游戏力工作室创始人,畅销书《游戏力》系列译者,《天天游戏力》作者。李岩老师十多年来专注儿童情绪研究和实践,创立了游戏力工作室,致力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10年来一直学习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实践并推广有效调节情绪、加强亲子沟通的方法。工作室与幼儿园和家庭深度合作,探讨解决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工作室培养的游戏老师,广为孩子喜爱、深受父母信任。
什么是游戏力?游戏力是基于游戏的一种亲子沟通方式,它是重建亲子间申请连接的桥梁。游戏当中所激发的活力,所产生的亲密感,可以缓解父母的压力。游戏不仅帮助我们进入孩子的世界而且帮助我们以孩子的方式重新建立自信和亲密。我有一个五岁大的儿子。从孩子两岁半我们开始接触到游戏力,并把游戏力运用到了自己和孩子的生活中。游戏力给我们的家庭提供了两个方面的帮助。
第一,帮助非常敏感的孩子战胜了很多在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孩子是一个相当的敏感的孩子,做为一个男孩子大家都觉得他应该大方,应该自信,应该有勇气。可是我的儿子却恰恰相反,他很腼腆很慢热。我还记得在两岁半的时候我带他出门,在电梯里面看见陌生人他甚至会把头钻到我的衣服里面。更不要提让他去有礼貌的叫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这都是不可能的事情想都不要想。但是在那个时候我正好接触到了游戏力这本书。我们就运用游戏力里面提到的去寻找孩子的零界点,找到并轻推孩子,从而慢慢地战胜困难。孩子爸爸根据这些办法和他自己的一些专业理论,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去跟孩子玩,长时间的尝试和陪伴,孩子慢慢变得大方而且具有基本的礼貌。第二,和孩子通过游戏的方法让他学会面对情绪和缓解恐惧。
游戏对儿童的第三个意义,可能也是人类所特有的,就是从情感创伤中得到康复。这一点的我就有特别深有体会的,特别是在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他不懂得该怎么去表达自己,但是他会通过游戏的方法去模拟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会把这些场景在跟你的相处中再重新的用不同的游戏不同的方法去释放出来。这些情绪里面蕴含着焦虑,恐惧,担忧,委屈等等。
游戏是孩子学习如何和人建立亲密关系,甚至如何与别人重归于好的办法。满足人们对亲密情感连接的无尽需求,这一点对大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我观察过孩子玩,他们在玩的时候会吵架,吵得特别厉害的时候一个孩子就不理另外一个孩子。在这个时候他们是怎么去重归于好的呢?他们往往不会像成人走过去说对不起,我错了,我们和好吧。而是应游戏的方法邀请对方去参与从而就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包括以上那么多的含义,但是通常所有的游戏都比我们想象的要具有意义的多。首先游戏是孩子尝试成人角色和技巧的途径。通过游戏孩子们一边探索着世界一边尝试着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信和成熟。比如我们的孩子喜欢扮演过家家的游戏,他们会说你来当爸爸我来当妈妈,然后就模仿爸爸妈妈一样在生活中去做很多很多的事情。那么他们通过这个看似简单的游戏,在演的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的是去理解爸爸妈妈在生活中所做的那些事儿是怎么安排的?这些事会通过扮演在他们脑子里成一个体系。
在这里用一段书摘:游戏的理论层面是什么呢?游戏当然是具有好玩的一面。但是它同时具有深刻的复杂的重要意义。在生物界,智慧越高的动物玩游戏的时间越长。有些学习只要人活着就会自动地进行,但是更多的学习,是在游戏中发生。人类童年的时间之所以也越来越长,为的就是使人们拥有更多的游戏时间就是学习时间。游戏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为孩子喜欢玩游戏,也是由于即使是最平常的游戏其中也蕴藏着非常多的意义。有很多案例和书摘在以前的读书分享中我都说到过,这里就不再多引书里的内容了。
其实在接触游戏力的过程中我有一个最大的质疑:这种所谓的游戏力不是在糊弄孩子吗?不是在瞎编乱造吗?我相信大家也会有这样是质疑。怎么来看这样的疑问呢?我们为什么要去和孩子一起编造场景,设计对白,角色扮演以此来规劝和养育孩子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成人常常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让孩子生活在成年人的世界中,但也并不是我们不愿意去跟随孩子,而是我们不知道怎么去跟随孩子。我们很多的社会经历已经给我们固定了认知,让我们忘记了孩子的语言。所以游戏力提供给我们的方式只是为了让我们找回孩子的语言,孩子的语言不是直接的表达,而是具有象征性的。让我们用孩子的语言帮助自己回到孩子的世界中,只有语言想通才能弄明白孩子语言中的象征性的真实含义。用同一种语言交流是前提,其次就是情感的理解:“我看到你…我知道你…你看起来很伤心,你看起来很生气…”
但是这些说起来都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尤其是父母很小的时候不曾被如此对待过,那么更是要学习,练习的。我们可能常常说出来的话就是:不要哭,没关系,不要像个小孩子…
生活中孩子会有行为不良不合作的时候,这个时候他们感觉到的就是和父母链接的中断。这一点如果我们知道了,那么就会看到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怎么重新获得链接呢?吼叫,说教,打一顿…这些听起来就不太像链接,可是仍然有家长会选择这样的行为,包括我在内。那么怎么控制自己呢?遇到问题先提醒自己:我们是在重建链接,而不是破坏关系,是在取得合作而不是争个输赢。惩罚是可以快速达成自己的意愿,但是惩罚机制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简单的替代。我们家长替代了孩子意识的发展,孩子根本不用去思考为什么做错了,我怎么承担后果,怎么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因为家长已经帮孩子选择承担了后果,这个后果的承担者是家长而不是孩子。孩子要做的就只是被动的接受惩罚。这个观点我给大家举个自己的例子:孩子还小的时候我有段时间很简单粗暴,就是吼叫妈妈。吼叫完了自己很爽,有一种宣泄感,而孩子很怕也很乖。几次之后有一天孩子做错了事情,我也很理智的让他思考并承担后果,孩子说你骂我一顿呗,惩罚我一下呗。那一刻我发现自己完全降不住这孩子了,才意识到原来我是想降住他,也就是控制他。对于他的错误他自己或许还是一种理所应当的感觉。于是慢慢的学会把权利还回他手中,把责任交还给他。
游戏力里面提到一种重建链接的好办法通俗的讲就是“特殊时光”。对家长而言就是全心陪伴,对孩子而言就是全然释放。这个时光怎么建立呢?首先是一对一的,这个是特指多子女家庭,其次时间不要太长,可以从一个游戏或者十分钟开始。最后就是家长只是跟随,而不是指导和批评。特殊时光让我们摆脱手机爸爸,电视妈妈,让孩子体会到爱的真正含义。
好了,分享1到此结束,在分享2中我们会继续讨论自主感和规则到底需要不需要,以及一些让家长为难的生活情景我们家庭是怎么用游戏力来解决的实战案例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