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2017年现实主义的中国电影,该片获奖颇丰,不过最让人欣慰却是这部电影在中国的影响力,以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儿童性侵这类事件。
影片整体粗糙的感官呈现方式让人感觉仿佛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不过这也是导演的用意所在,即将这件事去特殊化,因为它可能发生在所有人的身边。看完这部电影才恍然大悟,一部电影的好坏不仅仅需要关注电影的画面音乐节奏情节等等,电影所带来的社会价值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嘉年华》就是这样一部可以让人思考并反思的电影。
影片最特别的是从性侵案发生之后开始详细展开叙述两个女童身边的人的作为,对于两个小学生来说,性侵这件事她们并不了解,甚至其中一个女孩会问道:“什么是处女膜?”而且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我相信她们身边的人同样不会给她俩普及性知识,(这里强烈赞扬两位小演员,懵懂、无知、迷茫、厌恶、逃避的情绪都表现得很好。)整件事情并不会给她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但是就像影片表现的那样,她们日后对于这件事情的记忆更多的是朦胧的那一晚,以及事后父母的反应、警察的盘问、律师的关切以及同学他人的目光,这些女孩们生活中无法避免的接触是整件事情给女孩们的第二次更为深远的伤害,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女孩都选择了缄默,(不只是女孩们自我的选择,反而更多的是社会和父母的选择)一个小女孩的父亲没有什么高的社会地位(与性侵作案者的商会会长身份对比)反而会对着另一个小女孩的父母(选择妥协与钱财)吼道:“那公道呢?”反而会对着媒体声嘶力竭地反抗警察与法医的勾结行当,虽然并不会有很大的用处,但是反而让人看到了一丝社会的希望。(当然影片中最正面的形象是一位专打女童性侵案件的律师。)
与这些希望相反的是其中一个小女孩小文的母亲只知道考虑自己,并且从孩子身上寻找问题;是另一个小女孩的父母为了自己认为对孩子很重要的私立中学和学费放弃上诉;是警察的不作为和暗通款曲;是学校同学的嘲笑欺负……其实总结不过是自私主义,为一己私利做一点点小错事,自以为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不过是为了自己想要的孩子的未来。(所以想说教育真的是一门学问,如果没有做父母的准备就不要让孩子降临,所以说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父母这个职业不是竞争上岗,谁都可以生个孩子来给予生命,人类所认为的最伟大的生命反而掌控在一些最不可靠的人手里。)
整部电影最有象征意义的便是沙滩上立着的一座玛丽莲梦露的巨型雕像,影片开头小米好奇地用手机拍摄梦露的裙底风光,便暗示着这三个未成年少女(小米和两个女孩)对于性这件事情的无知与好奇,(好奇无可厚非,可是这件事情却会给她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心疼。)影片结尾,梦露的雕像被拖车运走,公路上小米穿着和梦露一样的白裙子(刚刚逃离卖淫的窝点)骑着电瓶车跟在梦露身后,让人想起影片的英文名《angles wear white》穿着白色衣服的天使,每个出生的孩子都是上帝赋予人类的天使,可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有天使堕落迷惘失去自我,最终成为和她们父母一样的人。
最有趣的是小文带另个女孩一起去嘉年华(游乐园)的大喇叭,两个女孩通过喇叭大声地说话,可是没有一个人听到,同一时刻女孩们的父母坐在一起商量拿了商会会长的好处,为孩子考虑,放弃打官司。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笑声叫声在最后出现,两相对比之下更令人感慨万千。
对于电影的结局的电视播报(罪犯得以绳之以法),有人说删减,有人说政治正确,导演说有另一层含义,我猜是对于小米的诱导,当未成年孩子缺少家庭和学校的正确教育的时候,只能通过社会获得自我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如果社会对于事件的黑白都有正确的判断能力的话,那么或许还有一丝弥补的可能性。
影片还有很多细节值得提及,同样导演也给每个角色很大的留白空间,影片中每一位人物的背后的故事似乎都值得思考,尤其是几位命运有所重叠的女性。可以说配得上是一部优秀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