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工作、学习、娱乐逃不掉争论,离不开争议。你说到底咸豆腐脑是正义,或者甜豆腐脑才是传统?你来告诉我工作方案A还是B好?你看小四的电影精彩还是脑残?你听,Justin B.的歌是叛逆还是潮流?太多太多争论,逃不掉,跑不开,抛不下,离不了。除非你决定在深山野林里过一辈子,永远不与人交流,那“争论”将一辈子陪着你至死不渝。
还记得很久很久以前的修道之人常说“难难难,莫把金丹作等闲”,但今天更难的是把争议做等闲。那我们到底怎么做呢?彻底搁置争议,不闻不问?还是积极参与?
首先,我们绝对是要参与的。所以先对“不闻不问”这一答案进行讨论,为什么“不闻不问”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一个人的学识终究有限,因为一个人的判断力终究有限,也因为一个人的见识与交流量终究有限;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任何人对于问题的看法都难免片面,我们称之为——Prejudice。所以积极参与交流,以更多人的信息,角度,学识讨论同一问题,才能得到更为准确的看法。
其次,确定交流目的——理解他人观点依据与推理。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我们交流的目的在于得到更多的信息与角度,所以我们交流的核心在于了解他人的观点——包括观点依据和观点推理过程。所以在交流的过程中,是否表露自己的观点——不重要。我们整个交流的核心应该集中于对方的观点上,不能过于执着与自己的观点,不能急于用自己的观点说服他人。无论自己的观点多么正确,亦或是来源多么权威,都不能以此为借口去说服他人,或者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再次,交流的过程必须是双向且等价的。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要多提出对对方观点有利的信息,双方的互惠才能带来更多的交流。如果只是一方单独提出信息和观点,除非信息价值很低,否则很少会有人这么做。所以为了更长久的交流我们也必须有所付出,多提出对对方有利的信息才能换回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正如我们上文所提到的,我们交流的目的就在于获得更多信息,而付出是得到的前提。在长久的关系中,不平衡的收益关系会使人产生离开这一关系的想法,只有能让人长期产生收益,或付出与收益平等的关系才是长久的。
然后,交流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不同,理解不同。在我们与他人进行观点交流的过程中,肯定会产生很多的不同点,可能是他人的论点自己不能赞同,也可能是他人的论据有极大的缺陷。但是首先各种小的缺陷肯定是我们所不需要关注的。那么,这些“不同”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到底是一开始就提出来还是慢慢等待结束呢?我觉得如果要完整了解对方的观点依据及推理,就应该首先了解其观点形成的整个过程,无论对错。只有在了解了对方完整的观点和推理过程时,我们才能确定那些所谓的错误是不是真正存在。可能有些依据与推理过程的错误并不影响结果的正确性。所以我们应该在了解完整的推理及依据后,再对对方的观点予以判断,然后提出“不同点”并交流,也了解对方的其他依据,对方的真实水平。
最后,交流的过程中始终要保持低姿态。不仅因为我们的目的在于向他人索取,也因为低姿态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所以告别自己的咄咄逼人与骄傲自大吧,用低姿态开始与他人交流,这才是真正让人在交流中成长的东西。写到这里,不由想到所以有成就的人貌似都是如此,人到中年有所成就就学会了低调与谦让,不再与人争论,也学会了聆听。可能这就是真正的成熟吧!成熟果然就是这样,不管你愿不愿意,时间总会逼着你愿意的。但愿所有的这些所谓的“成熟”不会在以后的以后让我们后悔,但愿所有的成熟都能给随性留下空间。
除此之外,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被说服。很多的人的观点与我们不同是因为成长环境,个人经历以及学识水平等各个因素,所以我们并不能在所有时候都去说服别人。同时我们也没有意义去说服那么多的人,所以慢慢接受,很多人是我们不能,也不必要说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