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格
01
我的班上,有这样一位男生,上课时雷打不动地坐后排,全程专心致志地低头玩手机,我从旁边走过时,他会手脚慌乱地拿出教材,翻到一个并不相干的章节。
他身上总有浓浓的烟味,我用余光可以扫到他被熏成暗黄色的手指,不到二十岁的年纪,却俨然已经是个老烟民。
我私下了解过这个男生的情况,贫困生&后进生,挂科重修是家常便饭。
有一天,下课时,我叫住他,你为什么不好好上课?
他很疲态地笑了一下,说,老师,我觉得上课也改变不了什么,寒门难再出贵子,更何况是像我这样二流大学的学生。
我很沉默,什么都没有说。
02
随着贫富两极的分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已是不争的事实。前有银行资深HR发帖声称“寒门再难出贵子”,后有北京文科状元感叹“农村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
前段时间,中关村第一小学开学第一天的课表火了一把,网友们都被授课老师惊呆了。
景海鹏,我国唯一一位三次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林群,中科院院士。
徐志伟,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有这样阵容强大的“教师天团”,难怪网友们感慨,作为普通学校的孩子,我们根本不用考虑起跑线的事,因为压根儿就不在一个赛场上。
03
我相信,若对近五十年“寒门贵子”的概率进行一个大数据统计,我们会发现这个比例的确在逐年下降,因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贫富不均,也带来了剧烈的社会竞争。
如果我们再对“清华北大和二流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进行对比的话,我们也会看到名校毕业的学生更容易拿到一份offer,平均工资也相差悬殊。
但是,大数据描述的是某一个群体的总体概况,但并未限制其中每个个体的潜在出路和可能性。你要知道,你过的不是大数据,你过的是自己的生活。
同时,这也是个多样化的时代,对个体的评价标准不再单一化、扁平化,终身教育、自我提升的途径四通八达,成功的机遇也不仅仅限于一个指标。
一个人,如果想虚掷时光、混沌度日,无论是富贵还是贫寒,都能给自己找到偷懒的借口。
一个人,如果想不负韶光、改变命运,无论身居顺境还是逆流,都能给自己找到奋斗的理由。
我有一个同事,当年高考失利,家境普通的他填报了一所三本的民办高校。四年中,有痛苦也有失落,但他没有在嘈杂的环境中迷失自己,毕业时考取了硕士研究生。
捷报传来的那天,他把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录取通知书一字排开,拍了一张照片发在网上,分享自己十一年的奋斗历程。他感慨,一考定终身不假,但并不是没有补救的机会。
“出身寒门”也好,“二流大学”也罢,并不会就此决定你人生的高度和走向。现实生活没有切断寒门学子所有的路,是你自己把这些作为不努力的借口,自说自话地屏蔽了所有的可能性。
毕竟,生活从不会没有选择,即便处在某种困境,可供选择的出路有限,但依然有选择的余地。
04
心理学里,有一个“关心圈”的概念。我们平时关注的事情构成了关心圈,比如父母、恋人、流浪狗、地沟油、战争……
当我们观察自己的关心圈时,会发现有些事情是我们无能为力的,比如天灾人祸、贫富不均;而另一些事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比如做好自己的学习或工作,多花时间和家人朋友相处……
我们将这些通过主观努力能够有所作为的事划进一个更小的圈,即影响圈。
因此,关心圈被分为两个部分:影响圈和影响圈以外的关心圈(简称为关心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影响圈和关心圈,可是这两者的比例却可能存在着极大的悬殊。
有人会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影响圈,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随着能力和阅历的积累,他的“影响圈”会逐步扩展和增大,能量也是积极昂扬的。
相反,有人会将精力放在无法支配的外界环境上,觉得是社会和家境决定了他们不堪的命运,这种怨天尤人的态度、不由自主的受害感,会使影响圈缩的越来越小。
那些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突出重围的人,未必一定顶着官二代、富二代的光环,而是能够把焦点放在自我的影响圈以内,冷静客观审视自己的所有所长,用努力和勤奋来积极扩大影响圈的人。
李开复说,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这是我见过的对关心圈和影响圈最好的阐述。
05
《我的前半生》中,贺涵说过一句话,有关系也是一种能力。
起初觉得讽刺,细想之,却又是一种别样客观中肯的事实。
“关系”从何而来,除了天上掉馅饼的运气,多数也是父辈的积累。
在前面几十年,更努力并抓住机遇的父辈,成功地为自己的后代提供了更多更好的资源。
在前面十几年,比你更努力的人,已经考上了有名气的大学,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在未来十几年,比你更努力的人,会跳出“寒门”和“二流大学”的限制,通过教育和奋斗为自己和家人争取到更好的生活。
你呢,站在当下的十字路口,要何去何从?
以“寒门难再出贵子”和“二流大学”当借口,用游戏和烟酒继续麻痹自己,浑浑噩噩地度过余生?
还是正视自己的处境,把关注点放在影响圈之内,拿出勇气和毅力改变自己,做一个努力奋斗的“寒门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