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精英还是废柴,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梁上君子,从古至今,人们此朝彼夕的重复着维持生计的循环。就如战乱离不开军队,经济离不开商贾,缺乏了群体的力量皆为空谈。
然而精神文明和现代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崇尚和选择孤独,人们绞尽脑汁开发出来的各种app和通讯方式,为我们带来了便利,服务大众的背后,同时出现的衍生现象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如果你是80后,是否记得小时候的我们,在学校后院怼沙包、拍洋片、跳皮筋的情景,当看到烧热的玻璃球放进冰水里产生冰裂的效果而激动不已。
走近现在的小学生,孩子们的消遣和娱乐,早已被平板电脑和各类网络游戏所代替,昔日类似于“木头人”、“老鹰捉小鸡”这样的团体游戏默默的退出了历史舞台,离开了孩子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一起玩”方式也多半是“开黑”、“副本”这样的虚拟团体娱乐。
又或者你加了发小的微信,静静地看着他(她)在你的好友通讯录呆了一天又一天,你们的交集仅限于浏览了对方朋友圈,点赞的功能类似于“已阅”,并不夹杂个人情感。
某年的某天,发小发来一则告知婚讯的消息,也许你并不是怕“红色炸弹”的轰炸,因为你忘不了这个孩童时代陪你拍洋片、跳皮筋的人。
可多年不见的远离,化成一种莫名其妙的尴尬,本需要当面送上红包和祝福的人情世故,也被微信红包上的几位数字和简短煽情的祝福语所替代。
信息交流和货币流通的方式进步了,却减少了我们见面的机会。
即使是“见字如面”,也是基于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此“字”早已非彼“字”了。
时代的进步造就“孤独”,也令我们习惯和适应“孤独”。
从心理学角度看,“孤独”这个名词很中性,不是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客观的讲它是一种状态,开朗的人认为孤独是一种罪过,对逆境中的人来说,孤独是力量,孤独是机会来临之前的必要过程,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它究竟是“鸡汤”还是“毒药”,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去正面和孤独交锋,去正面面对它,你将会明白孤独是个彻彻底底的“褒义词”。
然而孤独并不是腐蚀我们内心的最终状态。
我们都在追求着完美的内心,殷实的生活,但是没有任何瑕疵的内心,也许世间难寻,它是一种类似于神明的存在,缥缈而又令人向往。各种各样的痛苦充斥着我们的内心,蚕食着我们的灵魂,它的样子千变万化,一旦在内心深处落脚,便会生根发芽,若在童年播种,有朝一日会变成参天大树,阻挡人生的阳光。
与孤独相比,真正的试炼是直面痛苦。
我们质疑:痛苦的事情不要去想,淡忘不就好了吗?有人说“时间是最好的药”,很不幸,逃避和遗忘并不能令你释怀,只要我们不失忆,大脑经常会不争气的掘地三尺、深挖当年的痛苦经历。
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与痛苦共存。
即使痛苦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它带给你的诸如伤心,难过,不安,失眠,焦虑,所有所有的负能量以同样的方式都涌上心头。
如何与痛苦共存?
这让我我想起多年前的一句网络流行语“难过了,就蹲下来抱抱自己”,每个人适用的方式不同,但大体上就是这个意思,或者每天抽十分钟的冥想时间,脑海中回忆自己的痛苦,并安抚和劝诫自己、理解自己,相信自己值得被爱、某件痛苦的事虽然是事实,但它将不再影响自己,终被治愈。
重复几天,我们会意识到痛苦不再那么可怕了,因为我们接纳当年痛苦的根源,也就接纳了自己。
我们的内心冲突,有时是记忆深处的那个人固有的样子和现实中今时今日的各种内在外在表现相违背造成的。
究其原因,细思量,并不是人物本身变了,而是对其了解不够,关键在于夹杂了主观意识下的感觉和判断,多些客观评价,看待问题的角度变了,内心也会发生变化,没有的不合理的观念,问题自然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