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看到这样一句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现实中,有好多活生生的例子验证了这个说法。比尔盖茨,半路辍学,凭着对编程的兴趣,成为了软件大王;贝克汉姆,因为对足球的无比热爱,成了一名伟大的足球运动员;周杰伦,凭着对音乐的无比热爱,谱写出了很多经典而脍炙人口的歌曲。
兴趣似乎意味着成功。许多人为了“兴趣”,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兴趣大革命。在这样的状态中游离:「对目前工作一点兴趣都没有,甚至觉得人生毫无意义」;「果断辞掉工作,原因是每天重复又枯燥」;「现在做的太无趣,对那个工作更有兴趣一点」
这些打着兴趣的旗号,看似在追求人生意义的行为。让很多人感到疑惑:为什么追求了兴趣,结果还是不尽人意?
1.兴趣成了挡箭牌
回顾一下兴趣流程。我们总是怀着兴趣十足做事,满腔的激情,牟足了劲。因为起步简单,每当完成一项任务,就会十分有成就感。这时候,就会感觉有神力,自信心爆表,好像自己天生就是做这个的料。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做着做着,原来的自我感觉良好跑偏了。兴趣变得没那么浓厚了,甚至提不起劲,渐渐地就放弃了。然后,给这一结果找了一个美丽的理由,美其名曰:失去了没兴趣,没有兴趣就相当于失去了动力。我想,这是大多数人放弃的理由吧。听起来很高雅,又安慰了受挫的心灵。紧接着,他们的脑海里又会出现一个新的兴趣,就这样一直重复着,进入了恶性循环。
2.把兴趣的顺序搞错了
一般人都认为,因为有了兴趣,所以他们能做得更好。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想?原因是他们看到的都是兴趣引导行为的表象:先有兴趣,然后才做的好。无论是乔布斯,或者比尔盖茨等等大咖,都是因为兴趣的驱使,做出了伟大的产品。但是,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这其实混淆了选择标准和结果。举一个例子解释这个问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游泳选手身材错觉理论:
我们看到的许多游泳健将,他们身材匀称、优美。因此很多人会认为,游泳可以使人体型变得完美。但,当你每天钻进游泳池,以为能出现奇迹的时候,现实会给你当头一棒,发现怎么也不会变成他们那样。职业游泳者体型完美,并不是因为他们锻炼充分。实际情况恰好相反,他们之所以成为出色的游泳健将,是因为他们有这幅好身材。他们的身躯是一种标准,而不是他们运动的结果。
这和电视上的化妆品广告是一样的道理。宣称能让你变美的化妆品,并不是用了这款化妆品能让你变美,而是广告模特本来就很美,所以被选来拍广告。美丽是一种选择标准,而不是结果。
兴趣也是一样的:
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因为做的好,所以产生了兴趣。兴趣是一种结果,而不是标准。那些总是抱着,我没兴趣,所以没做好想法的人该醒醒了。有这种认识只会让你停滞不前,一次又一次地换着你的兴趣,更会浪费时间,得不到任何成长。你得承认这样的事实:你做不好,所以才没有兴趣。
3.如何才能是正确地运用兴趣
虽然不是绝对,但对于大多数的事情,都需要孰能生巧足。天道酬勤,你比别人做多了,自然会变得擅长;擅长了,自然就做得比别人好;做的比别人好,自然兴趣变得浓厚。然后,就做得越做越擅长,越来越好,也就越来越有兴趣,这形成了良性循环。
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的大多数事情,并不都能引起兴趣。当我们对某一件事情失去兴趣,或者本身没有兴趣时,不妨这样问问自己:我不喜欢某件事,是因为我做得不够好吗?若是,则要评估一下:做好这件事究竟对自己有没有意义,或者这是不是必须要做的?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就要努力做,直到把它做好为止。这个时候就没有兴趣可言,因为你没有其它选择。反之亦然,如果做得很好,但打从心里不喜欢,那就考虑换一个选择吧。
4.如何培养兴趣
真正的兴趣就应该是培养,而不是脑子一热地产生。而我们大多数的兴趣就是脑海的一个念头产生的。这里不谈特例,只说普遍现象。今天对画画感兴趣,明天对唱歌感兴趣,后天对篮球很感兴趣。换着法去感兴趣,到最后,却发现一个兴趣都没有。我想,大多数人没有兴趣的原因也就如此吧。兴趣不应靠突发而来,而是靠培养。
我们如何自造一个兴趣?
前提是需要深刻的了解自己。可以拿一张纸,写下至今为止,完成了哪些引以为傲的事情,以此判断自己擅长哪一方面。因为你做不好的事情,一般都不是你擅长的事情。找到方向后,就开始投入,把擅长的东西做的比别人更好,或者获得了更多的成就感,一直积累,慢慢地你会发现,你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这种做法会更踏实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