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把时间当作朋友,可是它愿意和我们做朋友吗?其实,时间愿意陪伴任何人,关键在于你愿意在它他陪伴你的时候做些什么。
还记得,在中学时段学过一篇文章《劝学》,要求背诵全文: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这些大道理,我想每一个人都应该非常熟悉,这些道理我想没有人不认同吧?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去做到呢?反正我是没有“笃信”的去做到。
我们都知道,通过积累,可以让一个小土堆变成一个大土堆,可以让一条小河变成一条大河。我们也知道行万里路,靠的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然而,当自己开始行动的时候,却失去了锲而不舍的耐心。
结果只能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正如老师讲的那样:一切都要靠积累。但是,积累的前提是开始做。第一关都没过,谈何积累!
那就先从开始讲起,我们经常讲“万事开头难”,为什么开始就这么难呢?
我想是来自于对这句话的错误理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我想深深的烙在了我们的心里,就像魔咒一样,在我们开始做事情的时候,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开始就是开始,但是,他给“开始”加了一个形容词——好!
按照笑来老师的推导逻辑,我们下来定义什么是“好”。
其实,这个“好”在我们上学的时候都有过体验,现在我给孩子们打分的时候也在用。我会把孩子的成绩分为四类:差、良、优、特优。那好的定义就可以说:除了差以外都应该是好。只是给“好”加了一个限定词,良好,非常好、特别好!
既然这个“好”可以分等次,那么试问:良好是不是成功一半呢?从逻辑上来讲,它是成立的。因为这句话讲得很明白“好的开始成功的一半”只是强调“好”,并没有说“好”的程度。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问问自己,我们对这个“好”的定义是什么?如果我们的定义错了,或者是太高,那么,我们就无法开始行动,因为,这个高要求的好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们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但是,如果我们转念一想,把这个好的标准降低,降到最低标准,我们的行动会不会提高一些呢?因为这个“差不多的好”的开始,也是成功的一半。这计算下来就划算多了,说到到这一步,再不开始行动就是傻瓜了……
然而,这个世界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开始就是开始,不存在好的或坏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还记得我们的朋友时间吗?文章的开始我还问到,他愿意和我们做朋友吗?其实,这个朋友有很强的包容心,只要我们满足和他交朋友的条件:开始行动,并且持续的做。它就会包容我们的一切,哪怕是错误。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想想这句话“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它究竟是在阻碍我们行动,还是在鼓励我们行动?按照我现在的理解,它最大的意义只是在强调开始的重要性。
但是,这一个“好的”限定词,硬生生的把时间这位朋友,从我们身边给推走了……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好”上,而忽略了开始的行动,忽略“行动”在时间长河里所产生的作用。
再想一下,这个“好”,究竟是在开始之前定义比较准确,还是在开始之后呢?我想大家都笃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吧?(这句话没毛病)
笑来老师告诉我们:认知上的差异决定你是哪一个物种,认知升级最重要的工具是“行动中的思考”。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反思过去的错,回顾每天学到的概念,制定未来想要的计划。
分析了一大圈,目的就是为了说服自己开始行动,只有开始行动了,时间才愿意和我们做朋友,有了时间这位朋友,《劝学》才能生效。进而避免掉“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的尴尬。
最后说一下我的写作,我准备好了吗?没有。加入“写作组”,我就直接开始了,当然写的也不好,但是没关系,持续做下去。没有灵感,没有什么可写的,没关系,持续做下去。只要方向没有错,那就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了……
所以,当我看到李翔的那句话的时候,真的深有感触:业余者才讲灵感,我们专业人士只是每天早上准备开始工作。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是,我觉得写作对我来说,就像工作一样,以前是晚上到点写,现在是早上到点就写。不管有没有灵感,它是一项工作,你必须做!
所以,别管好坏,先开始行动!
最后,用老师的一句话做结尾吧!我们不需要成为专业人士,但是模仿专业人士的样子,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快。很多时候,我们就是通过这种“装模作样”最终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