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火照出我的美丽》
故事梗概:
我感到悲伤,因为我彻底崩溃在艾利森的寂寞里;
我感到恐惧,因为我彻底窒息在布琳的罪孽里。
我以为死亡是最可怕的事情,却不知深切的恐惧来源于失去和遗憾。
姐姐艾莉森曾是妹妹的守护神和最崇拜的人,而他们之间的亲情只维持到艾莉森十七岁。一场荒谬的命案使得艾莉森锒铛入狱,妹妹是唯一目睹者。
妹妹为此沉浸在黑暗与折磨的愤恨之中,不愿再与这个“罪恶滔天”的姐姐有任何来往。
直到有一天,被一对无法生育的夫妇视为“美好愿望”的小男孩出现,故事揭开了五年前那场命案的秘密……
与这本书的缘分开始于它风格独特的封面,一个涂有精致妆容的女子,金色的唇彩和魅惑的眼神显现出神秘感。这些再平常不过,然而封面上仅有她的左半边面孔,更奇怪的是她像戴着一副真假难辨的面具。与她的美丽之处相反,那面具以红色为底,似是剥开皮囊后的真实部分,错综复杂的腐朽之物在她的脸上,初次见到时,我甚至以为是一只蜘蛛在上面织网。无论多么华美的容颜都无法掩盖丑陋的本质,故事的核心——美与丑,在封面上一目了然,这是我翻阅这本书的兴趣所在,也是在故事结束后的一番感想。
另外,作者希瑟·古登考夫是一名长期从事教育的女性,对待教育届一些不可忽略却始终难以得到的问题,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把这种看法巧妙地运用于悬疑小说之中,引人深思。虽然之前并未了解过这位外国作家,但是她细腻的心理描写打动了我,能让我关注到我从未注意过的话题,开始对人生中的美丑产生新的想法。
艾莉森的一段心理描写引起了我的共鸣,不知不觉进入她的世界:
在夜里为了保持平静,我会这样做:平躺在床上,卷起身旁的被盖,想象我在一只小船上,想象着一个巨大的看不到彼岸的湖泊,天空就是一只翻过来的碗罩在我身上,漆黑一片,没有月色,满天繁星精灵般闪烁。没有风,但小船会载我穿过平滑黑暗的水面。唯一的声响就是湖水慵懒地拍打小船一侧的声音。这会以某种方式让我平静,能够闭上眼睛休息。因为入狱时只有十六岁,我被安排与普通人群分开,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我年满十八岁。在熬过刚开始几个可怕的星期之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不需要小船就能安然入睡了。
在这部分内容里,我看到了一个未成年女孩的孤独无助,她试着催眠自己,试着去寻得陌生世界里的一份安逸。我本以为这是她罪恶的救赎,她内心的不安让她陷入这样的状态,或许是她活该,我在将自己的同情一点点削弱,毕竟她当着妹妹布琳的面将她意外生产的孩子抛入水中,不管她当时有多害怕,她都不该这样随意地处置生命。我怀着厌恶的心情看艾莉森为自己的无力辩解,我在想封面上那个表里不一的女子便是她吧。随着故事的进程,渐渐水落石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写作手法,她把我带入故事中,我像看客一般,被主观假象所欺骗,我弄错了美丑,因为罪孽深重的不是艾莉森,而是那个始终柔柔弱弱、唯唯诺诺的妹妹布琳。
故事的真相是艾莉森青春中迷失了自我,意外怀孕,在她手足无措时,妹妹布琳将艾莉森的孩子扔进湖水之中,孩子的哭声慢慢减弱,直至湖面恢复平静,布琳没有一丝悔意。布琳在优秀姐姐的阴影之下小心生存着,她爱姐姐,却心有不甘,而艾莉森深爱她的妹妹,所以做出顶罪这样的事情,她不惜毁掉自己的名誉和大好前程,只为保护弱小的妹妹不受外界的伤害。也正是这步退让,布琳的忧郁症愈加严重,她活在罪孽里,或许比饱尝牢狱之苦的艾莉森更加难过。
重新审视封面,我有了对自己偏见的指责,封面上的女子又何尝不是深受折磨呢!故事结束,我开始思考一些问题,这个故事里谁对谁错,是谁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良久,我想起之前看的电影《告白》,两个内心诉求没有被满足的少年,在他们尚未深刻体会成人世界的时候,只因一时兴起,选择了犯罪。同样是存在一个无辜的生命,被强行脱离人世,《孽火照出我的美丽》中艾莉森选择宽恕隐瞒,《告白》中松隆子选择复仇,这两个故事可以放在一起考虑。但是我还是没有办法判断对错,其中的情感太过复杂,我躺在床上,试着跟艾莉森一样以某种方式让自己安静下来。
《孽火照出我的魅力》结束,我看到美好的逝去,也看到他们在哭泣,不停地说着抱歉,这是一个悲伤的结局。《告白》结束,我看到追悔莫及,当时犯下的错是无法解除的定时炸弹,到时间后,你无法确定,这枚炸弹爆炸的位置,可能是你的亲人,也可能是你。
生命是一种博大的东西。故事里,人生中,没有谁对谁错,美与丑是相互关联的,因为有对比,他们才会存在。宽恕是伟大的力量,当你迷不知途,试着在宽恕中寻求出路,你会找到你心中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