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
——《冬牧场》
一提起牧场,我们眼前是否立刻浮现出一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象?
然而,现实远不可能如诗中所描绘的那般浪漫。对于逐草而居的牧民,生活中更多的是眼前的艰辛与苟且。
特别是冬天的牧场,草木凋零,白雪飘飞,放眼尽是一片漫无边际的荒原。牧羊,更是一项极考验人体力与耐力的工作。个中的艰辛,没有亲身体验,恐怕是难以想象的。
作家李娟,一个看起来相当瘦弱的汉族女子,为了深度记录牧民们在冬牧场生活的点点滴滴,克服重重困难,跟随一户相熟的哈萨克族同胞,深入阿勒泰的冬窝子。不是走马观花式的采风,而是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这种劲头本身就很值得人敬佩。
而她的文字,毫不娇揉造作,质朴平淡,却又自带小幽默,将牧民们生活的艰辛与不易细细的揉入文字之中。他们的善良率真、乐观豁达,更是让人心生莫名的感动。
吃、穿、住、行,是生存永远也摆脱不了的大问题。那就来看一下冬牧场里的人们是如何对付这些问题的呢?
在荒原上,唯有大地才是所有生物最有力的庇护所。牧民们需要将家安在地下,李娟和居麻一家的住所就陷入大地两米深处。
一到目的地,他们就投入到战斗中,将去年的房子进行整修,墙是用羊粪块砌成的,为了采光,顶上开一扇天窗,蒙上小块的塑料布。
居麻的女儿加玛有一双巧手。很多废弃的用品一经她的手,就能变废为宝。破掉的手提袋、皱巴巴的彩版报纸、甚至包装说明书,都可以细心的抚平,用来美化墙面。用完的塑料酱油瓶锯掉瓶颈,也可以变身为筷子筒,并且细心地将边缘剪成锯齿状。墙上挂着自制的壁毯,露在外面的衣物、箱子等披上绣花的盖头,房间立刻增色不少。
哪怕生活在如此局促的地坑中,生活也绝不能马虎。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三毛。当年她和荷西一起生活在撒哈拉沙漠时,同样能变废为宝,捡拾各种废弃物,经过巧手改造,就成了别致的装饰品。
对于热爱生活的人,无论外在的条件多么艰苦,他们总是能苦中作乐,将家打造成最舒适的窝。
没有经历过食物匮乏的人,恐怕想象不出食物之于人的重要性。
刚进入荒野时,月亮在作者眼里,还是优雅皎洁的,但没过多久,便被想象成金黄酥脆,还烙得恰到火候的馕。哈哈,这想象力也是够奇特的。
不仅是食材少,寒冷也能勾引人的馋虫吧。一把炒熟的麦子就已经香气扑鼻,如果能泡进奶茶,再拌上黄油,那简直全身心都会为之倾倒。
冬窝子的食谱是单调的,一天只吃一顿正餐。而新鲜蔬菜的缺乏,让嫂子和加玛的指甲盖凹凸不平,李娟也患了口腔溃疡,久久不愈。
即便如此,单调的食材也能变幻出无穷的花样,让人满足。饺子、包子、馕,都能让辘辘的饥肠得到无限的安慰。在羊粪灰里烤熟的土豆是那么奢侈,氤氲的热气能把冬天也融缺一个小角。一颗糖、一片饼干,更成了生活中的小确幸。
在寒冷寂静的冬窝子里,能吃一个热气腾腾的馍馍,该是作者最大的愿望了。想想我们,生活在物质如此丰富的都市里,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要去冬牧场,必定会面临极寒天气。为了应对寒冷,李娟在出发时,将自己从上到下、从里到外裹得严严实实。甚至为了能多穿几双袜子,选了双大八个码的鞋子。
全副武装的结果就是,人被压得连气都喘不过来,连扭胳膊、转头都成了极费劲的事。即使如此,一踏上荒原,仍然不觉得厚。
荒原上没有水,要到很远的地方背雪,融化而成。碰上雪不多时,化成的水往往是泥沙俱下,甚至混有羊粪。即便如此,喝水、做饭也要省着点用。洗头、洗澡也是极奢侈的事。可想而知,为了节约用水,那衣服更是脏得不成样子了。
平时呆在家里或放羊的时候还好,要是串门去或者有客人上门,穿什么衣服也成了一件伤脑筋的事。当李娟拿出相机准备给牧民们拍照时,他们必定会翻箱倒柜,换上好看的衣服,才肯坐到镜头前。
是啊,穿得光鲜亮丽,不仅能让自己看起来体面些,更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冬牧场地广人稀,人均占地四平方公里。所以,除了比邻而居的两家人,平常很少能见到人踪。
当然,偶然也会有访客上门,他们大多是寻找迷路的骆驼而路过的。即使有任务在身,牧民们进了地窝子,屁股就显得沉甸甸的。往往坐下来,喝茶、聊天,一待就是一两个小时,完全把找骆驼的事抛在了一边。
对于上门的不速之客,地窝子的主人礼数总是十分周到,铺桌布,端出好吃的食品,热情款待。
正因为人烟稀少,所以,人与人之间才格外珍惜偶遇的缘分。
或许,随着退牧还草政策的逐渐推行,这一古老的游牧民族终将消失。而这,对于常年辛勤劳作而患了一身病痛的牧民来说,应该也是件好事吧。
春天,牧人们追逐着融化的雪线北上,秋天又被大雪驱逐着渐次南下。不停地出发,不停地告别。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
这本散文集,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力量,也给我们带来一丝淡淡的感伤。诚如作者所说:“大约生命的事情就是这样的吧:终究各归其途,只要安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