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意在仿写《乐毅报燕王书》
指导老师:爱佛僧微信公众号:遗忘的北极
师父点评:
先说,总体。 安安和清浅,路子是一样的,乃是总结人物性的。 只不过,安安的黛玉,是给自己写信一般。清浅的商鞅是给秦惠文王写信。 这样,这两篇就出现了同样一个问题,太大。太大就不容易说好。
比如清浅,实际上是总结《大秦帝国》 自述卫鞅与秦孝公相识相交以至于变法。 最后,不惜一死以全变法 这是个大问题,尤其最后,只能谈法,而不能去谈利。
何况,《强秦九论》,纵览天下大势,那么去分析一死,也是考虑到天下大势,秦国大势,新法存亡而做出的决定 这三点,清浅目前的储备不足,还做不到。说得太大,就难以求全。 可以选择一个小点,陈述胸臆,陈述利弊。 我记得卫鞅和景监下棋,景监说:先生步步高招,却无实地。卫鞅说:但有高招,何愁无实地。 因为他心中有全盘利害关系,有策略办法。所以,他虽然站得高,但是,却能说到实处,做到实处。
所以得选好。比如安安这个,可以选一个点,比如宝玉去看黛玉,黛玉没理。宝玉回去想不通,派了袭人去打探,然后黛玉提笔回信,一蹴而就,从此出发,也可以写一封很不错的信。反倒是总结其一生,有点难,说不到实处。这就不是写的不好的问题。而是大家对大局把控,还不够那么熟练。
附上修改之后的文章:
商君卫鞅入秦,秦孝公重之,披肝胆,行变法,廿载强秦。士效死命,库有丰盈。败强魏以复河西,崤函拱秦之固;徙咸阳以彰国威,关中控纵中原。秦本贫弱之戎狄,甲兵一鸣而天下惊,实卫鞅之功也。会秦孝公死,惠文王及,欲诛卫鞅。
商君惧,走魏,不留,复还秦,自请下廷尉狱。遗书报秦惠文王曰:
鞅一介白衣,恃不才窥寰宇,卒逢先君,而不敢受命。跋山林,涉老水,得九论,以报先君之知遇;先君以秦多敝,誓雪国耻,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君臣遇际,臣陈九论,君付肝胆,臣乃不辞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其心一也。
君心臣心,为秦一强!强则雪国耻,威诸侯,大出天下矣!
夫霸业未尽,先君盛年而去。民心疑,六国窥,暗流汹涌,局危势急。天下莫不窥秦而霍霍。君上踏遍秦土,体世情,察民生,稔秦疲敝,志以己力出秦于天下。 臣观君上奏先君书,辞通义达,持老以沉,实有先君之遗风,则先君之灵慰矣。而臣步先君,以效犬马,百死无悔,先君去,臣独存,已背旧日所誓。先君在日,尝云:我如青山,汝为松柏。俯仰尘埃,言犹在耳,而先君仙逝,臣当明誓而随。唯念新法之后,君上所忧。乃剖肝胆而进书。
鞅之后,世族必通义渠以乱,义渠已伏,不足为虑,患在内也。君上但观其变,待其后做而以法罪之,则法威盛,世族之痼疾除矣。
赢虔恶臣,其心之私,臣死,则赢虔之私尽,必剖胆为秦。景监、车英,奉先君多年,深悉新法,志虑忠纯。然三人心力皆疲,难堪东出争霸之大任。樗里疾、司马错,通政详兵,先君在世,甚重之,可堪大用。
世族事后,虔必枕剑高权,君上但顾其窄,务伤其情,冠之高位,毋赋实权,用其子显其后,可得无虞。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背法而冶,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辑也。法之行,根入民心,君上但行无虑。以法兴秦,秦出天下,必不在远。
至于山东六国,皆不足为虑,数十年间,必为秦餐。惟魏之恨,切在眉睫,然其力不逮,君上合齐赵,抚其心,威以兵,魏无患矣。
君上如臣心,则君上如先君,先君同君上,莫不与臣知。丈夫立天地,震雄业霸天下,存新法以强秦,则臣虽赴九泉,亦慰臣心。臣之心,先君之心,秦民之心,君上之心也。
夫丈夫立天地,震雄业霸天下,存新法以强秦,愿君上效先君遗德,行丈夫之事,全天下之功,则臣虽赴九泉,亦无憾矣。
今先君幽魂,缕缕不远,臣当随之,切切奏书,心无挂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