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我不是药神》的点映,说不定是今年的年度最佳了。
很多人说《我不是药神》是部喜剧片,不知道这是他们看完电影之后的感想,还是纯属看到徐峥之后的感想。
1、
《我不是药神》是一部硬核电影,它既不荒诞也不喜剧,称得上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横截面。
它的故事核心并不难理解,就是一个充满缺陷的小人物,在遭遇到了某个契机之后,完成了自我救赎。
然而《药神》的进步之一在于提出了一个困境:正确地偏离。
《药神》折射出的现实是沉重的,可是它的表达手法并不沉重,可你笑着笑着就会意识到——
故事里涉及的每一方都做了合乎自己立场的事情甚至说是超额完成自己的任务,结果依旧如此不堪,怎么办?
如果每个人都做了正确的事情,可是事情依旧偏离了轨道,谁来负责?
往往我们的人生经验里,总会有责任人制度,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到人、包干到户,将来万一出现事故,可以顺藤摸瓜地溯源追责。
但是这套逻辑在《药神》里面失效了。
高价卖药的医药公司有错吗?
治疗癌症的药物前期投入都是数十亿、数百亿美金的量级,在这样巨大的投入面前,一瓶药品卖4万人民币,真的有罪吗?
仿制药品的印度公司有错吗?
为穷人制作平价版抗癌药,是罪过吗?
医生又有什么错呢?
看完病然后告诉你这可能是不治之症,入了院告诉你先去缴费,难道是错误吗?
不过是职责所在罢了。
可是难道病人有错吗?
买不起原版药片,只能买更便宜的代替版,还要被指责成愚昧吗?
难道想要挣扎着活下去也是一种罪过吗?
一圈追问下来,谁都在做着“正确”的事情,可是那一张张带着口罩的脸一直在逐渐消失。他们不是痊愈了,他们只是死去了。
好电影就是这样,它只是负责提出问题,而且是提出一个无法简单回答的问题,这才算是搔到了社会的痒处。
2、
《药神》的进步之二在于鲜活的现实感。
看到电影的前20分钟,我就知道这是一部反映当下现实的国产佳片。
现实体现在细节上。
橘子。
第一次吕受益想让程勇帮他去印度买药,从兜里掏出的示好:你吃橘子啊。
那是一种不太走心的、示好的橘子。
第二次,断药后自杀未遂的吕受益,面对重逢的程勇,纵胸口压着千般话,说出口的依然只有:你吃橘子啊。
那是事过境迁的橘子。
第三次,吕受益葬仪上,程勇穿过一个个病人,转头看到黄毛噙着眼泪,手里剥开的一点子念想。
那是堪堪勾连住生门和去处的橘子。
第四次,那是共同存在我们情感中、导演从未明言过的橘子。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说不出口的深情、怕被看见的眼泪、初为人父不忍、不能、不愿放在青天白日下示于人前的温存愧疚。
蹲在婴儿床前,淡淡地笑:我本来是想去死的,可是看到他生出来的第一眼就想要活下去。
夜深人静的时候,佝偻着背下床,出门前回头温柔地笑:其实是不想死的,可继续苟延残喘不过是连累你们而已,那我就先走了。
那是……爸爸们才给的出的橘子啊。
3、
《药神》是一部少数的“真”电影。
不是什么玄幻架空,也不是什么名流爱情,它就是老老实实讲了一个曾经发生过、现在正在发生、以后还会继续发生的小人物们的故事。
故事是真的。
故事里的人,也是真的。
故事里的小人物一开始都是大的,有过幻想有过美梦,被现实煽锤过几轮之后,就变得极小,像一颗的鹅卵石,虽然小但极其结实。
结实而后诚实。
可他们又会在某个时刻变“大“,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家人、朋友、爱人,甚至是为了不想干的人、不认识的人。
这些才是构成小人物伟大的必要因素。
这样的反差之反差,才是小人物们的相对完整地表现方式。
很多电影里往往都喜欢偷懒跳步骤,要不就只有前半截,小人物的”大幻想“失之轻佻,要不只有后面一步小人物的”大担当“,过于光伟正而没什么说服力。
《药神》的成熟之处在于导演执导小人物是必然会迂回、延宕、反复,而这些恰恰才是合情合理的。
人若是看透了自己,就不会小看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