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作者,曾为ted最年轻的演讲者,学历可谓是浮云。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学习,几乎所有知识来源都源于自学,他提倡的非教室外学习,无论是正在读书的学生,还是已入职场的人士,都很适用。
昨日,此书的上篇解读,已经发在简书,有兴趣的小伙伴们可进行翻阅。今天,给大家带来新的对此书的解读……
这本书从五个维度给大家诠释做一个自学者应有的素养:
1勇气:试着每天被拒绝一次,例如在公共场所要求他人让位,但不解释原因,连续十天你便能拥有打不死的勇气,不怕失败,勇于做自己。
2 自律 :每天准时起床,锻炼自制力,从改变拖延和找借口的坏习惯。
3.潜能:强迫自己接触不喜欢的领域或事物,你将从中找到真正的所爱,从而开发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潜能与才华。
4.人脉:定期举办聚会或是每周请一个陌生人喝咖啡,你将找到良师益友,从而像蜘蛛网般一层层拓展真正有利的人脉。
5.创新:勇于去开发你的想象力,去创造一个属于你的天空。
我们不难发现,这五个维度的展开,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超级个体”。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成为超强的自己呢?作者给了我们两个观点:
一 你为什么不尝试下呢
我们总害怕前方的未知会给我们带来不安,大学生就业的职业倾向更趋近于稳定。考体制内工作的学生,近几年不减反增, 有人说这是垮掉的一代,似乎每代人都被唱衰。但是,笔者相信正在看此文章的你,并非不想改变现状,也并非不想证明自己。或许,只是差一个机会,又或许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我有个好朋友a君,在国外学的是酒店管理,回国后在某高级酒店当大堂经理,但是她过得并不开心,小时候她对医学并没什么兴趣,因为工作原因,肩颈出现了问题。机缘巧合,她跑去做治疗的时候,她发现对中医这块儿特别有兴趣,不知她哪里来的勇气,辞掉稳定的工作,跑去在某医馆当学徒,这一当就是两年,而那时她已经27岁了。前几日和她吃饭,她开心的说已经转正上岗,马上要去参加相关的培训,幸福之情溢于言……
我们害怕的是尝试,还是害怕的是失败呢?抑或失败背后对自己能力的否定? 如果要直接面对自己的恐惧和失败,会让你害怕,可以考虑从没尝试过的活动或兴趣,因为之前未曾有过记录,期许成功,压力就不会太大。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音乐很差,那试着加入合唱团吧,对艺术一点也不了解的话,何不到博物馆走走,也不妨加入陌生或不喜欢的社团,可以找个午餐时间和不认识的社员聊聊,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感想。
如果你讨厌旅行,可以买一张单程机票,这种体验可以给你带来极大的信心,相信自己也能够尝试新事物,并且获得成功。去做、去学习从来没干过得事情,别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倒不如问自己为什么不试试看?
二 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吗?
书中有个案例,主人翁叫德瑞克卡特,他是世界知名的DJ,他也没有完成学历,一开始在1980与90年代播放芝加哥电影受到大众的欢迎,然后就开始到世界各地表演。
作者问德瑞克是什么让他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义无反顾的以Dj为终身职志的,
他回答我:“有,我觉得自己很棒。”
他充满自信的答案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作者突然发现这本书里接受过采访的主角都有相同的特质,这些人勇于自我教育,因为他们对自己有满满的信心,不必得到认同,想做什么就勇敢去追求。他的内在特质,激励他勇敢前进。
同时,德瑞克希望作者能懂得“有,我觉得很棒”这句话真正的含义,而不是把它当作狂妄自大。而后,德瑞克再解释道:“很少有人吓得到我,这是因为我觉得自己的底线,我知道自己是谁,强项是什么,这是没有人可以从我身上拿走的,我可以给你这个力量,但是你无法从我身上抢走,你要有胆量,要勇敢追求,然后放胆去做,去做就对了。”
每次德瑞克说到“去做”,就会浑身使劲儿的从椅子上跳起来,如果你不从椅子跳起来,这个教育体制就会把你压下去。
看到德瑞克的故事,心里咯噔了一下,不是他有多么的厉害,而是他对内心笃定的自信,却又不是狂妄自大,他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他相信自己有能力能把事情办成。
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却模糊于未来,更迷糊于自己。浑浑噩噩的度余生,不知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有的人为结婚生子,有的人则为名利双收,但却有时活得窝囊而憋屈,因为都在随波逐流,而不自知,迷失方向,而没察觉。人生短短几十载,贵在从心不流离……
笔者想说,你要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看到向前冲的机会时,务必跳起,奋力向前接住,也可以选择慢慢跑,但是在跑到终点之前都不可放弃,你一定会有所成就的,最重要的就是找到适合自己前进的速度。
活着,如同你明天会死亡般地生活,学习如同你会活到永远般地学习(甘地)
下本预告:《我的思考,我的光》2014年诺贝尔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