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追求的所谓「稳妥」,不过是给「逃避」找的新说辞。
hi,欢迎来到我的杂货铺。
一年一度的高考盛事终于迎来了志愿填报的「最后一考」。
这集合了整个家庭的认知所做出的决策,如同一个定时器,将在若干年后拨动全新的命运齿轮。
中国人,尤其是绝大多数普通家庭的普通人,有一个共同的默契,那就是任何人生决策面前,都要始终秉承着名为「稳妥」的原则。
专业要选就业面最广的,工作要找最稳定的。什么梦想、兴趣,在这两个字面前通通都得靠边站。
这个原则刻在了中国人的基因里,默默地传承着。
它就像是一句模糊的口号,总是挂在嘴边,你却从未主动地思考它背后的真正含义。
蓦然回首之时,你才发现它并没能给你带来想象中的一马平川,而只有日渐平庸的人生。
你口中的「稳妥」可能只是你逃避的借口
你真正期待的,无非是一路上没有变数、意外和未知。更直白地讲,就是喜欢有确定性的事。
什么样的事确定性最高?自然是简单的事。
你已经熟悉的,做起来容易;许多人都在做的,跟着学也不难。
它们各自都有一个你不陌生的名字:「舒适区」和「随大流」。
「舒适区」这个事儿,在之前的文章里详细说过,这是你的大脑出于趋利避害而做出的本能选择,说人话就是一个字——懒。
不仅是身体上的懒惰,更是心理层面的,连思考都嫌费劲的那种懒。
「随大流」在心理学上有个专业的名词,叫做「从众效应」。一个典型的类比莫过于散户在股市里的追涨杀跌。
你一定在心里盘算过:就算没研究过这家企业,但既然大家都在买,跟着买进自然不会错;最不济大家都被套了,赔钱的也不止我一个。
发现没,「随大流」不仅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决策方法,还附赠失败后自我安慰的说辞。不可谓不完美。
简单的反面是困难,困难的事结果总是不确定的,那便是风险。
所以你看,无论上面哪种心态,都是在逃避困难。
经济学告诉我们,人都是风险厌恶的,和钱有关的事情如此,其他大小事也免不了。
看到这里你该忍不住跳出来,丢出憋了很久的质问了:人性如此,我讨厌风险,追求稳妥有什么不对么?
这里藏着一个本末倒置的问题
我讲个小故事你可能立马就懂了。
说曾经有个慷慨好客的财主在家大摆酒席,十分热闹。
席间财主因为着急说话,嘴里的肉没有嚼烂就吞下去结果嗓子被堵住了,在场的人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帮他吐了出来。
险些被噎死的财主心想:以后要是再发生这样的事情就太可怕了,看来吃饭菜是一件挺危险的事情,以后只能喝水吃粥了。
于是他下令把厨房所有的饭菜扔掉,以后再也不吃了,酒席也自此停办。
没错,这讲的就是成语「因噎废食」。
风险的评估原本是你达成目标过程中需要进行的重要环节,发生在确立了既定目标之后。
可你却将它放在了第一位,当作了筛选目标的手段。
人性作祟之下,你要么直接放弃有风险(困难)的目标,躲在舒适区啥也不干(比如不吃饭菜),要么换一条经过无数人验证过的好走的路(比如喝水吃粥)。
都说人生像是在爬山,那么你看似是在筛掉风险,其实也把自己从爬山的队伍里筛下去了。
留下的那些敢于承担风险的人爬着爬着就柳暗花明,拨云见日了。
你需要的其实是「风险管理」
如果你甘愿平庸,那么逃避一切风险无可厚非,甚至不失为一种良策。
但若你心怀目标和追求,就要睁大眼睛看清背后的风险长什么样子,把它掰开了揉碎了去分析消化。
想好自己能够投入多少成本,允许失败几次,什么情况必须止损,以及之后的 plan B 是什么。
风险的管理做到位了,哪怕目标真的有些遥不可及,你也不至于摔得头破血流。
万一成了,那你就是大获全胜;就算失败了,一次两次的也不是最后的输。
况且你也并非一无所获,一路积攒的每一分经验、每一个教训都是你下次向上的垫脚石。
切记,唯独逃避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
尽管平凡是大多数人的归宿,但平庸则是对自己人生不负责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