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之月,踏青时节,我来到了有“上海小白宫”美誉的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两个环形楼梯围绕着主体建筑,也正如两只手臂正张开着欢迎我的到来。
拾级而上,我的手轻搭在扶手上,可否想象几十年前夜色朦胧,橙色的灯光照应着白墙绿草,草坪上奏出的音乐犹如此时春光一般醉人。
工艺美术品处处透露着精致,同时也不失实用性。牙雕,玉雕,瓷雕,木雕,根雕,竹雕,砚雕琳琅满目,每一件都惊为天人。一生做好一件事,细致至极的雕刻需用放大镜才能看清,多少个日日夜夜眯着眼睛握着刀片,一刀一刀,一根根如发丝的细线由此诞生。工匠们雕出的是工艺是艺术,是岁月,是青春。
一生做好一件事体现这一点的,同样还有那位秀绒秀的年长的女工艺师。十几岁时正处于豆蔻年华的他进入了这里,开始制作绒绣,10年,20年,30年,60年过去了,来参观的游客换了几波,博物馆也修了几番,而没有改变的就是一颗对工艺美术执着的心。留在这里,一针一针挥洒着岁月,绣出那一幅又一幅的绒线绣,十几岁到七十几岁,60年的岁月中,是什么让他住在这里一针针的绣下去,是什么让他淡泊宁静,看着五彩的线秀出自己五彩的人生。
走出建筑回首在望设计师乌达克也许不会料到,无数精美的艺术品会汇聚在自己的杰作中,受无数人的观赏,我依依不舍的回望着他,他也默默不语的凝视着我。此时无声胜有声,建筑的力量与工艺美术品的魅力相交相辉映,行程说再见,艺术不道别。
(所有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