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些所谓的新一代、九零后、甚至以后的零零后,一直在试图把自己与前一代或以前的隔开,一直试图以新为标榜自己,以旧标榜以前,可是所谓的“新”真的“新”,还只是新瓶装旧酒,而“旧”真的就“旧”吗?貌似九零后只不过生活在网络时代,而开创的人、那些弄潮的,好像都活了好几十年了。
“新”在网络,“旧”在实体,只是形式变了,但是本质大多没变。改革开放初期的先知先觉那一代年轻人做的倒卖生意,当时有个流行词投机倒把,倒买倒卖的是日用工用商品货物,赚的是商品价格在地域上的差价,调和的是供给与需求在地域上的矛盾。后来这种搬运饱和了,逐渐多起来的是各种深入加工产品和品牌。现在的网络时代,自媒体中,知识、视频、文章、书籍等通过简单加工包装甚至没有包装直接从各种渠道汇集到一个大的平台,这种知识的搬运,赚的何尝不是知识资源的传播途径限制的钱?与当初商品的搬运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呢?搬运市场不好做了,越来越多的原创内容出来了,做的好的成为了IP。而现在火热的直播、喊麦和粉丝送礼打赏与以前的戏台和走街卖艺街头杂耍说书唱戏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呢?还有电商、粉丝经济等等与原来的商业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已经被承认。当然,不可否认,互联网的互通互联导致的跨界互联的确是颠覆性的,即便是商业本质上,也是一次大的创新。
本质的改变是大的格局,几十几百年才会出现一次,而形式的改变经常发生,对一代人来说,形式比本质重要,看透本质不易,创新形式最难。
活在这个社会,很多人并不知道所做的事本质是什么,但他们都是玩形式的好手,所以他们混的很好。一个人吃饭睡觉衣食住行,其意义,在原始社会与文明社会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但以形式区别出文明还是原始,其形式的花样既可以我用来发展成为艺术,也可以用来赚钱。一些人吃饭直播,可以做成视频,他们在不同的环境吃,吃不同的东西,他们也许并没有研究过人的心理什么大众心理学,但他们这样做了,或是出于模仿,或是出于一时兴起。当大家都知道这个能吸引人能赚钱的时候,几轮淘汰后剩下的就是那些已经变着花样的聪明人。
形式和本质类与过程和结果类同。在一些鸡汤文里,总有些领导说,“我不管过程,我只要结果”,并以此骄傲地认为是理性、效率和领导力的完美表现。可是没有好的过程,哪有好的结果,如果不管过程好坏,也就是等于不管结果好坏,那这个领导只是在被动接受各个部分给他呈现的结果,那么如果团队差点,即便统筹的再好,仍会各种纰漏。所以,即便看透了本质,也多是后知后觉的,先机都在于形式。
所以形式才是能直接换钱的,而本质在本质上,只不过是人类总结的一些方法,最终还是要回到形式上来才有作用。说的明白点,人们总结概括出本质,只是一种帮助人思考操作的经验、手段,而形式才是最终目的。也就是说,如果可以直接通往目的,那人本身是可以不需要本质啊,意义啊,梦想啊这些东西的。相反如果过于偏执于这些过程,有时候非但不能有正向促进作用,还可能被引入歧途。
比如执着于本质,去从理论研究还是适合的,非要从事实践应用,就会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过度执着于人生意义,你会发现,没有什么是真正有意义的,因为意义本身是基于你认为我认为他认为大家认为的,是以你的我的他的大家的标准为标准的东西,满足了,就有意义。而执着于意义,每天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把意义作为最高准则,那谁的标准能有资格去衡量最高准则?就好比宪法是法律里的最高准则,刑法民法的标准怎能衡量宪法?再者梦想这个东西,本身是催人前进的,可是做什么都要先定个梦想这就过了,找不到就不做了?怎么定也是个大问题,高了做不到,低了催人前进的动力小了。有梦想是好事,梦多了是坏事,天天做梦就坏人了。
历史告诉我们,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能效果最大。可这个社会,形式变化太快,理论可能跟不上了。就好比阿尔法狗抛弃人的围棋理论定式,完全不受拘束,更直接的着手于围棋规则里的博弈。人工智能的世界里,需要统筹的中心理论吗?还是完全自由的,见招拆招?也许中心理论,也是一种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