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选择(抽丝)
→所谓选择,就是要权衡好本末轻重,清楚自己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
→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就会发现更多更好的选项,做出更加完美的决定。
注解:更高的标准,才会有更好的选择。在现有格局上,向上走一步。你内心的真正渴望是什么?
举例:一个人去餐厅吃饭,有A、B、C、D四个餐厅。如果你的标准只是“找一家干净卫生的餐厅”,那么你可能就会选择卫生条件好的B餐厅,但是如果你想找“一家卫生且口味好的餐厅”,那么你会继续寻访D、E、F、G,同时参评网上的信息,找到一家最好的。
总结: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于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比如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自己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一个二三流的大学的学生,以“985”高校学生中档乃至高档水准来要求自己才是自己更恰当的做法,他也一定会从中受益。
送大家一句话:如果一个人,处处能以最高目标为原则,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定。
注意:“最高目标”并不是指那些可以被度量且数量力求最大化的目标,而是指从整个人生来看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这个目标反映了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
引用:《一代宗师》“看自己”“看天地”“看众生”
“看不见”:随波逐流(零度格局)。
“看自己”:逐利者,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一度格局)。
“看天地”:理念人,指为理念而生的人,他们毕生的行动极具创造性的观点(二度格局)。
“看众生”:至善之人,以改良社会、增进人类福祉为最高目标。(三度格局)。
运用:回顾最近一周一月,你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
→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常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让我们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案例一:国际贸易大二学生,想学动画制作,却读了国际贸易。还要搞社团,忙得一团糟。
案例二:无关痛痒的工作,想到大城市,又没有一技之长。
案例三:博士生,导师“放羊”,指导没意义,对自己否定。天天只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想再继续本专业。
总结:在我们在遇到选择或困惑时,所有隐含的假设是导致我们不能积极行动或悲叹的原因,但是我们需要努力找出“可能选项”即“解决方案”,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如果有太多的可选项,应该把选择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对可选项从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如果不符合自己价值取向的选项,给负分。比如这份工作可以出差,而自己又不喜欢旅游,这个选项就给负分)
→在做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性特别强的选择时,最好的方法是聆听内心的声音(比如对A和B两位追求者的选择等诸如此类的选择)。
→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内职业生涯指的是一个人内在的兴趣、禀赋、动机和能力,它往往决定人最终的走向。而外职业生涯包括职位、社会角色等,往往会受外部机遇、生存境遇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