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每天都在和十几岁孩子打交道,而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总是有不服管的时候,就算没有明显对抗,也会把劝导当成耳边风而无动于衷。每天面对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却不知如何有效的应对。曾经严重的职业倦怠,特别是在寒暑假放松过后的开学初,真心不想上班,害怕面对学生。
随着不断的成长,慢慢的体会了石老师所讲“行为没有好坏对错之分,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需要未被满足”,以这个角度来看待学生问题,越来越多的收获到为人师的成就感。
场景一
课上学生口角,助其化解后,我顺口说“同学们有纠纷要跟老师说,别私下里锵锵,我会做个公平解决”(为防止免类似事件发生乃至恶化,避免耽误上课时间和影响其他学生)
某调皮男生立刻验证“要是和**发生争执呢”(说的是班主任的名字,有点挑衅的意味)
“我会带你去找老师辩理的”我坚定的说
“那要是***呢?”(有点不依不饶,男生这次说的是德育主任)
“别说主任了,如果是校长,我都敢找他去理论”我拉了拉袖子,颇有为正义而战的架势,看向他“你和我去吗?”
男生笑而不答,终于心满意足,开始低头认真写学案。
要是以前我会把这种行为行为贴上“故意捣乱”的标签,认为他是在挑战老师的权威,萌发打压他的想法,可是当我看到这个孩子有“寻求内在公平的需要”,我懂他的“大胆提问”是在验证老师是不是上演“说大话说哄小孩玩”的把戏,当我真诚的做出回应,既尊重了学生,又满足了他的需要,他终于乖乖的开始学习了。
场景二
上课某男生说同座的女生“我看你像充气娃娃……”女生有心反驳,又羞于启齿,脸涨的通红。这些话恰巧被我听见。我严肃的对男生说了一句“下课咱俩谈谈”。
课后,男生随我走出班级靠墙站立,自知理亏低头不语。
我走近他,平和的问“你知道我为什么找你谈话吗?"男生心虚不语。
我笑着看他“你知识面挺广啊”(他不知道我的用意没有回应)“青春期的你们,充满了好奇心,你用自己的方式了解到更多的知识,这是好事”
男生疑惑的看着我,我接着说“你也很勇敢,敢在公众场合说这些话”(男生羞愧的又把头低下)
我继续说“但有些事要讲究场合,比如在参加葬礼的时候,如果逝者不是我们的亲人,可能我们并不伤心,但是笑出声来就会引起众怒。”我略有停顿,给孩子一个思考时间,
“我知道”充气娃娃“是你随口说的,但是在上课的时候就很不合适。别人会怎么看你呢?”
男生诚恳的说“我以后不说了。”
“老师知道你是个积极向上、思维灵活、开朗幽默(这些都是孩子身上真实存在的优点)如果你把这些优点都展示给大家,同学们又会怎么看你呢?”
说到这,男生挺直了身体,把头抬起来看着我,眼里散发着光芒,浑身充满了力量。
要不是和石老师学习过“性是人类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吃饭睡觉是一样的”理论,我肯定会直接把男生的话定性为“恶心、下流”,会像躲避瘟神一样避而远之。也正是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身为女老师的我才能淡定自若的面对这个“懵懂”的男生。没有打压,没有标签,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将其放大,让他相信通过努力他会获得更多的认同,因而点亮了孩子的内心!
每当看到孩子们眼里闪烁着光芒,每次遇到孩子们恭敬的鞠躬问好,我都会发自内心的感动。育人本是我的职责所在,孩子们却如此感恩戴德。教学相长,我也很感恩学生们给了我理论实践的机会。为人为己,于公于私,我都要更努力的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