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连河畔菩提树,释尊成道擎天柱。
三界六道光普照,苦海众生佛来度。
今天是2024年1月18日,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也是释迦牟尼成道纪念日,这一天在佛教中也被称为“法宝节”或“感恩节”。
这一天,也是我们中国家喻户晓的腊八节。
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生于公元前565年,涅槃于公元前486年。
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的太子,因为观察到人生种种的困厄苦难,为洞悉宇宙生命的真相,帮众生寻求到一条究竟解脱之道,他舍弃王位的继承,别离家亲眷属和富贵荣华,出家修道。
历经六年苦修,在十二月初八这天,在尼连禅河菩提树下的悉达多,于破晓时分睹明星而悟道,遂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此后即被尊称为伟大的“佛陀”。
相信很多书友都读过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我初读《悉达多》还是在2022年年底。当时是听樊登读书,尤记得樊登老师的开场白是:我们应先更衣沐浴、平静心灵才阅读此书。
书中的主人公悉达多,他经历了各种痛苦和磨难,包括身体上的伤痛和精神上的折磨。但他并没有放弃,最终,在菩提树下觉悟,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悉达多出生于印度最高种姓婆罗门,拥有令人羡慕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然而,被规划好的人生并没有给悉达多带来内心的满足和喜悦。他开始质疑,开始反抗,开始追寻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一个人必须探入自己灵魂的最深处,才能真正找到自我的意义,进而达到解脱。
诚如黑塞所言:“我小说中的人物一个个都经历着心灵苦难、内在危机,他们在寻觅、追求和提问。”
人只应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不屈从任何外力的驱使, 并等待觉醒那一刻的到来, 这才是善的和必要的行为, 其他的一切均毫无意义。
于是在一个清晨,悉达多抛下一切,带着朋友乔文达离家出走,做起了苦行僧。
他任由骄阳烤焦肉体,无视雨水冻僵身躯,哪怕被刺藤戳得皮肤身躯,也毫不在意。
肉体的折磨除了让悉达多的身体变得麻木外,根本无法化解内心的焦虑和疑惑。
悉达多经过游历之后开始懂得,思想要得到升华,就必须改变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原来自己曾经所追寻的东西并不在世界之外,而在世界当中。
为了融入世界,悉达多进入了繁华、肉欲横流与充满世俗的名利社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悉达多逐渐沉迷于享乐和懒惰,失去了戒斋、等待和思考的宝贵财富。他的内心变得空虚和恐惧,脸上出现了不满、病痛、厌烦的表情。
不错,他是拥有了权力和财富,但他的内心却变得越发空虚。
他根本没有想到,放纵欲望的人,终会被欲望所反噬。
生活往往就是如此,不曾体验,难免参悟不透,执迷地在想象中和自己撕扯。
如果你将一粒石子投入水中, 石子会沿着最短的路径沉入水底。恰如悉达多有了目标并下定决心。
待到阅尽人间繁华,看透世俗真谛,才惊觉,人生在世,只做一个旁观者,是永远叩响不开自我的觉醒之门。
财富可以挣来,知识可以学会,唯有经历无法传承,要靠自己上下求索,且行且至探寻。
作家王潇说过一句话:“生活就是修行场,不管你有多少方法论,都需要在现实中去践行。”
终于,悉达多学会了接纳自己,他不再与命运抗争。
也正是在这生死攸关一刻,悉达多醒悟了内心。
悉达多离开了挥霍;离开了卡玛拉,离开了温柔缠绵;离开了悬在滚滚洪流之上准备自我毁灭的极端时刻。
他来到了河边,感觉人生就像这条河水,每天流过的河水都会有不同的人生。
在以河水为师的这段时间,悉达多毫无杂念地沉浸在当下,他愈加感受到内心的本自具足。
真正的觉醒便是在人生旅途中真正做到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他悉达多终于明白了,真正的幸福与满足,不是来自于外在的物质和成就。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与探索之后,他终于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心上学,事上练,获得了高级的智慧;内在高维,外在降维,让实践与感悟共存。
悉达多经过了入世、出世,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与荆棘,最终还是回到原点,在自己的内心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人只应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不屈从任何外力的驱使, 并等待觉醒那一刻的到来; 这才是善的和必要的行为, 其他的一切均毫无意义。
佛陀(悉达多)那一刻的所悟之“道”,超越了人类古今所有语言所能表述的极限。从这一天起,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从此,苦海沉浮的芸芸众生才有希望得到真正的超拔救度。
世间众生又何尝不是?只有放下执着心,才会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相反,对于不可控的人和事,若抓着不放,生活必然充满苦涩。
正如黑塞在书中的最后一句:
悉达多的微笑让他忆起一生中爱过的一切,忆起一生中宝贵和神圣的一切。
愿你我学会爱与接纳,发掘人间万物,看遍世间美好,同时也看透内在善良的本心。
愿您我重温经典,去感受知识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