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到底啥家庭

自古以来,刘邦被认为是底层出身的布衣天子中的第一人,特别是和项羽的对比,更加凸显刘邦浓郁的草根气息。

但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刘邦的这个底层身份根本不成立,不是因为他自己是个底层公务员,而是从他这辈往上数三辈或者两辈都是魏国大夫,这家庭你能说是简单的平民吗,怎么说也得是没落贵族。

按照这些年社会上有种廉价营销号行文模式:震惊!原来我们都被《史记》骗了,刘邦根本不是布衣天子。

那么究竟这种翻案论点有没有道理呢?

一、刘邦父子

大汉的开国皇帝刘邦,秦末起事时是亭长出身,早年应该是个半吊子游侠(社会闲散人员)。

刘邦的兄弟几人和他们的父亲刘太公,按某种说法都属于没落贵族,而且属于那种突然没落且没落的比较彻底的贵族,这在战国末年天下大乱时期应该也不是很特殊的情况。

这主要从他们父子几人的名字就看得出来:刘邦的长兄刘伯,按古人男子伯仲叔季排行,也就是刘大;次兄刘仲,也就是刘二;刘邦自己原名刘季,也就是刘小。为何没有刘叔(刘三),可能是因为刘邦出生时父母本无继续生育的打算,事实上刘邦也确实是生母的最后一个子女。

而刘邦的父亲,史记正文称为刘太公,也就是刘老伯,索引中(史记三家索引年代已在魏晋之后,且索引所参考的史记之外的史料所处时间也都偏晚)则补充了刘太公的名讳及字(按“名执嘉”应该是字),个人认为可能都是刘邦发迹之后补起的,但时人还是称呼刘太公,所以史记也就这么记载,司马迁的史笔精炼也不至于俭省于开国帝王的太上皇的名讳,这里正文只写刘太公就隐含了对于刘邦父子身份地位的暗写。

总言之刘邦父亲以及兄弟三人(刘邦同父异母的小弟弟刘交稍有不同,另一篇文章会提到),几乎等同于没有正式的大名,只有一直被人习惯称呼的称谓(刘老伯刘老大刘老二刘老小)。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父曰太公。【索隐】:皇甫谧云:“名执嘉。”王符云:“太上皇名煓。”与湍同音。【正义】:春秋握成图云:“刘媪梦赤鸟如龙,戏己,生执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史记》作为汉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司马迁对于开国皇帝刘邦的家世记载仅限于刘太公,而没有再往上进行任何追溯,这对于我们后面的分析也至关重要。

二、关于刘清的几个信息

刘太公及几个儿子的没落程度(并不一定贫穷),是比较令人吃惊的,因为前两辈的身份据说还非常可观。当然,前提是我们采信关于刘邦曾祖父刘清的一些记载。

刘邦的曾祖父刘清,据说曾任战国末期魏国大夫,后从魏迁于丰邑。刘清迁到丰邑后,为了避免秦的迫害(根据某种说法因为刘清是魏国大夫,刘氏家族也就属于秦国要铲除的对象),曾隐姓埋名,改姓金氏,改名叫金流。经过一段时间,金流才又恢复刘姓,仍名刘清,刘氏族谱称之为丰公(这个丰公属于族谱追认)。刘清娶妻徐氏,生二子:其中刘仁,也就是刘荣,就是刘太公的父亲,刘邦兄弟的祖父。

刘佑平主编的《中华姓氏通史.刘姓卷》中记载更为具体,见于该书第56-57页:“公元前231年,秦始皇灭亡六国统一天下过程中,强迫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的居民向东迁徙泗水郡沛县封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沛县一带)。因此,作为魏国大夫的刘获后裔第73世祖刘清公,不得不率领刚从秦国(今陕西咸阳)迁徙到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不久的刘氏家族,又从河南开封迁徙到江苏省丰县,落足于丰邑中阳里力村疃(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赵庄金刘砦)定居。一直繁衍到汉朝成为皇族,刘清公被后人公认为丰沛刘氏的开基始祖。”

在1991年11月7日《经济新闻报》上刊登的《刘邦故里―金刘砦村名的由来》一文中记载:“战国时期,七雄相争,秦势渐盛,逐渐东侵,继而灭掉六国,称霸中原。那时刘清及其上世刘明、刘远、刘阳等十世均为魏国大夫。至公元前227年刘清从大梁东迁于丰邑避难,为避秦祸,便改姓为金”。

上述两种说法中,刘清从大梁东迁于丰邑避难的时间基本可以吻合,也即从前231年到前227年左右,考虑到古人迁徙难度极大,虽然距离不算太远仍需时日,时间有几年出入尚属可接受范围内。

另一方面,刘邦父辈祖辈祖父辈生卒年都没有记载,但有一个说法是:魏国从安邑迁都大梁的时间之后,刘清出生。

《新唐书・宰相世系一上》:会适秦,归晋,有子留於秦,自为刘氏。生明,明生远,远生阳,十世孙,战国时获于魏,遂为魏大夫。秦灭魏,徒大梁,生清。

这里的“秦灭魏”可能有误或者语义不清,可能更合理的说法应是“魏迁都”,也就是魏迁都大梁那次幸免于灭国,详见《关于传世文献中几个与刘氏源流相关的问题的探讨》。

魏惠王将国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东迁至大梁是在惠王九年(前361年),也即刘清大概出生于前361年之后的一段时间之内。考虑到行文可能并不十分严谨,那么刘清可能生于前350年前后。

这样,一个明显的问题就出现了,刘清生于前350年(前后),并于前227年左右率领族人东迁,果真如此的话,我们理应在古代长寿名人榜中而且是非常靠前位置看到刘清的名字。

从常理推度之外,《刘氏族谱》上也记载刘清享年70岁,明确表明:关于刘清生年的说法和刘清徒丰的说法,两者之间至少有一误。

三、梳理一些时间段和时间点

丰邑归属的历史沿革

丰邑临近沛县,秦时都从属于泗水郡,而泗水郡是何时并入秦国版图的呢?

《水经注》:“相县,故宋地也。秦始皇二十三年,以为泗水郡。汉高帝四年,改曰沛郡,治此。”

也即公元前223年,秦国从楚国手中占领沛县。而秦国灭魏,是在两年前的前225年。

而在春秋战国的大部分时间,丰邑属宋国,是宋国都城的近邑,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前286年齐、楚、魏三分宋国,沛县归楚,丰邑归魏。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也就是说秦的泗水郡是分别从魏国和楚国手中夺取,时间仅相隔两年。

刘邦的生年

刘邦自己的生年有两种差异较大的说法:

一为前256年。

《三家注史记》卷8引《史记集解》:皇甫谧曰:“高祖以秦昭王五十一年生,至汉十二年,年六十二。”

一为前247年。

颜师古等注《汉书》卷1下《高帝纪下》:臣瓒曰:“帝年四十二即位,即位十二年,寿五十三。”

二种说法,现有史料尚不足以确定孰是孰非。

那么从曾祖父刘清出生到刘邦出生,大概相隔94年到103年之间。中间相隔两代,则每一代生育年龄分别为31岁到34岁,古人一般生育较早,但四十岁之前也都属正常,且刘邦排行靠后,所以这个年代间隔是基本合理的。

四、徒丰的是谁

根据上面分析,刘清生于前350左右应基本可以采信,而关于刘清迁徙丰邑的记载更多的是出自刘氏族谱等资料,《史记》、《汉书》均没有刘清徒丰的记载,且如上文所分析,时间也对不上,如此可下判断:徒丰的应该不是刘清。

徒丰之事当属无疑,而具体是谁徒丰、何时徒丰、为何徒丰,可能在宗族相传中逐渐漫漶,而且我个人认为也有迁丰的主事者故意淡化的原因,这也可以帮忙解释刘太公刘邦父子何以迅速没落的这一谜题。还是回到史书原文:

《汉书》:“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

这里的丰公就刘太公的父亲,就是刘邦的祖父刘荣,字仁。当然在刘氏族谱中,刘清也被追认为丰公,这更多是出于家族认祖归宗的宗法行为,我认为很有可能就是因为这一追认,使得刘氏族谱中关于徒丰事件的记载开始模糊不清,刘清徒丰的说法才开始出现。

而如果我们按《汉书》原文把丰公固定为刘荣,则一切就显得比较合理,而且能够给我们提供很多意想不到的信息。

刘清的父亲是魏国大夫,刘清本人也是魏国大夫,大概率刘荣也应是魏国的大夫,虽然没有明确记载。(春秋战国时代官员世袭是普遍现象)

那么作为一国大夫,在魏国灭亡前夕,他的迁徙不太可能是完全个人性质的行为,《汉书》也明确说“涉魏而东,遂为丰公”,由文意推测,刘荣应该是背负了一定的使命,到丰邑担任一定的职责的,这个“丰公”很有可能并不是荣誉称号,而是实打实的一方大员。

另一个关键的信息,秦未灭楚前,楚地人称县令为“公”。故刘邦当沛令后称为“沛公”,夏候婴当滕令称为“滕公”。“公”就是楚地“县令”的旧称。丰邑是楚地的近邻,称呼上也有些近似,所以刘邦的祖父刘荣是“丰公”,这就是说刘邦的祖父从大梁徒迁到丰邑是来当“县令”的。

《汉书·高帝纪》记载,西汉皇族刘向曾说:“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应知魏国迁都大梁前后的灭国危机,而非前225年的最终灭国),迁大梁,都于丰。”

这里“都于丰”似乎又将刘荣的身份与使命往上拔高了一个维度,且“都于丰”的前面是“迁大梁”,感觉好像是和迁都之举相提并论。由此合理推测,刘荣的迁居是在魏国面临秦国强大威胁的时间段,暂以丰公之名,经营建设此地,实际上是为魏国建立一个预备都城,或者陪都,待大梁也维持不下去了可以再次正式迁都。在地理上,丰邑是魏国最东边靠近楚地沛县的县城,也离秦国最远,故成为迁都的最佳选址。

所以,刘荣迁徙丰邑不是仅仅当县令,而且还肩负建设陪都的重任。

在秦汉之际的历史记载中也可以看到这一历史事件的遗留痕迹。

刘邦斩蛇起义为沛公,派将雍齿守丰城,刘邦外出时,“周市派使者对雍齿说:‘丰邑这地方,是以前梁都欲迁徙之地。现在魏地己定者有数十城。你雍齿归顺魏,魏国封你为侯,仍守丰邑。不归顺,我们就要屠丰邑。’雍齿本来就不想归属于沛公,见魏王来招降,于是就为魏国守丰邑。”

《史记・高祖本纪》:“ 周市使人谓雍齿曰:‘丰,故梁徙也。今魏地已定者数十城。齿今下魏,魏以齿为侯,守丰。不下,且屠丰。”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即反为魏守丰。”

从刘邦为沛公后及雍齿降于魏期间的数次攻打丰城均不破的情况来看,丰邑城池的防护设施是非常坚固的,也基本合符国都城池要求的,甚至可以推测丰邑城墙可能就是经过刘荣的修葺或者加固。

五、徒丰之后

刘荣徒丰的时间也不一定是误传刘清徒丰的前227年前后,因为这时离魏国灭国近在咫尺,这时考虑迁都未免太晚。

通过对于《史记・六国年表》的梳理,刘荣徒丰邑修陪都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40年左右。

前286年以后的一段时间,秦魏之间紧张关系有所缓和,如前285年,魏与秦联合击齐济西,与秦王会西周。前283年,秦拔魏安城,兵至大梁而还。秦魏之间即便发生战争摩擦,基本在魏国的西部地区,还未对大梁构成严重威胁。

自前276年魏安厘王元年封弟公子无忌为信陵君以后,信陵君成了魏国的中流砥柱。尤其魏公子窃符救赵,名满天下。尝两次联六国之兵攻秦,皆大败秦国,使秦国不敢东望。信陵君成了秦国吞天下的最大障碍。公元前243年信陵君死,秦国认为是灭魏的时机到了,因此加大了对魏国的进攻。前242年秦拔魏国二十城,公元前241年秦拔魏国朝歌,逼魏从濮阳徙野王,此时魏国的国都大梁随时都有可能遭到秦军进攻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修陪都,以防万一,就显得特别重要。于是魏王就派大夫刘荣携王室巨资向东撤四百余里,到丰邑建“陪都”,原住在大梁的刘氏家族(包括舍、佣人员)从此随刘荣迁到丰邑。以上,刘荣徒丰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40年左右比较合理。

《史记・魏公子列传》》:“秦闻公子死……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魏公子死后18年)而虏魏王,屠大梁。《史记・魏公子列传》》

丰邑陪都修好后,但由于种种原因,魏国并未真正实施二次迁都。

公元前225年,秦军突然用引水淹没大梁的方式灭魏。刘荣为了保护刘氏族人的性命,果断解散刘府舍、佣人员、散尽未用完的王室资财、将刘清的墓碑换成无字碑、家人改成姓金,隐藏于民间。

刘氏族谱载:“公富有百万,好善乐施,有恩于人,及至资财施尽。”

刘荣本人为避秦祸而只身或带了些贴身侍从逃到了江西宁都,并最终死于此地。

作为担负修建陪都大任的魏国大夫,在祖国灭亡之后,他的想法不难猜测,也就是抛弃家小、亡命天涯、寻求复国的机会,当然,这在秦并六国的天下大势面前终究只能成为幻想。

而自己逃亡之前,对于家族的安排,也值得我们注意。也就是资材散尽、家族改姓。虽然后来风头过了,姓氏改了回来,但是刘荣后人,可能受到刘荣本人更为严格的保命训诫,于是刘太公及儿子们的名字以及低调农耕的做派也就可以理解。

六、疑问和质疑

这一说法逻辑尚算通顺,但也难免被人为是刘氏后代往自己脸上贴金,而且是较远的后代(东汉)。

最简单的,整个西汉时期,《史记》在内,几乎没有任何记载刘邦是贵族后代,武帝宣帝等都认可刘邦出身寒微的记载,不然,这种说法怎么也应该被塞进《史记》。

当然有一个例外就是刘向的那句话,但那句话里也没有涉及具体的刘邦祖上,只是说刘氏的大概迁徙经过。刘向除了文学家的身份,也是宗正(刘向是刘交玄孙,宗正基本都出自楚元王刘交的后代),即汉朝管理皇族宗室的九卿之一,他的这句话虽然并未实锤刘邦祖上的贵族身份,但也不容忽视。

另外,如果刘邦以魏国贵族之后身份起兵于旧魏故地,那么后来魏国人周市对待刘邦的态度就不可解释。周市奉陈胜之命来到此地,周市本人一心复辟魏国,且策反了刘邦留守在老巢的雍齿,反要坚决要灭杀刘邦,导致刘邦早期险些崩盘。

从这可以看出,刘邦同时代的人,没人知道、更别说认可刘邦是魏国贵族后代。刘邦自己不知道,刘邦手下不知道,刘邦敌人不知道。否则以刘邦魏国大夫后代的身份,他在旧魏故地起兵,应该是天时地利人和,不至于反被逼的先投秦嘉再投项梁。如果刘邦不知道利用自己魏国大夫后代的身份,是因为祖父避祸太彻底,身份隐藏太深,以至于孙子辈都不知道,那至少刘太公应该是知道的。刘太公在刘邦起事之时还活蹦乱跳,后来还能被项羽俘虏,他把这个惊天秘密告诉儿子应该不难。

总之,刘清刘荣的经历梳理的越清楚,就会越觉得这两代与下面(刘太公刘邦)两代,各方面断裂的太厉害,其中似乎尚有疑点没有打通。

七、三种叙述

回到本文的主题,刘邦到底啥家庭?似乎还是可以得到两种版本。

一种近似于网文主角版本:刘邦的曾祖刘清、祖父刘荣,都是战国七雄中魏国大夫,可以说是世代公卿;而且刘荣不仅是大夫,还肩负着在亡国阴影之下秘密建设陪都的大任。丰邑建设的不错,但是魏国没来得及迁都(迁都也没用)就灭亡了,刘荣变成了肩负特殊使命的亡国大夫,理所当然也成为秦国眼中必欲除之而后快的魏国首要残余势力。这时刘荣面对自己和家族的双重抉择,自己好办,流亡天涯,寻机复国,最终客死异乡;同时,存续家族也是刘荣必须考虑的,国灭之际,以刘荣后人的身份,想要整族存活,必要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代价包括散尽家财(可能来及迁都工程的专项资金)、隐姓埋名。这里隐姓埋名有两重含义,第一重是真的改姓(金),第二重是即使改回本姓,也不得以贵族身份匹配的名字行世,而只能以“勉强有个代号”性质的名字生活,即前面提到的刘老伯刘老大刘老二刘老小。在这种避乱保命的家族祖训下低调生活,可能就是刘家的祖训和真理。

这一版本的最大问题就是,为何这种关系到刘邦身份以及起事性质的大事,如前所述,刘邦当时的人完全不知道。就此,如果想要让这个网文主角版本多少站得住脚,我们又必须再打个补丁。

这个补丁又有两种打法;

补丁A:因为很简单,刘邦自己也不知道,不光刘邦不知道,刘太公也不知道,关于刘荣和刘太公的生卒年没有资料,我们也就不做无意义的猜测了,但在魏国灭亡、刘荣逃亡之时,刘邦应该已经二十多岁,这个补丁实在是不能成立;

补丁B:知道、但不说。刘荣可能经历家族颠沛流离且加亡国之痛之后,已经厌倦政治,所以在为家族制定乱世保命策略的时候,严命刘太公及以下对于家族背景三缄其口,能忘掉最好,“一忘皆空”。

感觉两个补丁都不太牢靠,关键在于刘邦的生年是有记载的,即使按照刘邦出生较晚的说法,在刘荣徙丰之时,也已经有七岁左右,完全记事了,而刘太公则应该是个中年人。而且很有可能他们徙丰之后的大部分时间,就是生活在刘荣的“丰公”宅邸,相当于县委大院。在以这样的年纪,以这样的身份,首先不可能不知道,即使故意隐瞒,似乎也很难在丰邑当地隐姓埋名,又没听说刘太公一家跑到荒郊野外或者原始森林。

那么另一种版本的叙述也就呼之欲出了,也即完全接受《史记》原文,刘邦原名刘小,父亲刘老伯、母亲刘老太,都是农民,没了,没记载了,因为往上也啥也不是,没有任何家庭背景。

带着这种说法我们去看《史记》,不会有任何问题,匹配的很好,所以历来有人认为刘清、刘荣实际是刘家后代自己贴金也就不奇怪了。

八、一种融合

读完刘邦家庭背景的相关资料,我个人认为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上述两个版本可能都对了一半。

刘清刘荣的故事大致为真,刘太公刘邦的平民身份也是真,两边各自真,却假在把两段故事、两段世系强行联系。

我们回头再看一下大文学家兼汉宗正刘向的话“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

以刘向的身份,他如果知道这个“刘氏”具体就是指刘邦的祖父这一支,那么刘向没有理由不说明白,所以,刘向的这句话相当于表达的很清楚,即丰邑的刘氏是是从魏国迁徙而来而“都于丰”,但是并非刘邦的直系祖辈。具体的讲,刘太公并非刘荣的儿子,我们知道刘荣的迁徙承担着非常使命,他不可能是只带着自己的直系近亲家族,而是带着生活在大梁的整个刘氏大族(包括舍、佣人员),刘太公可能就是这一群体中最最边缘的一支,或者和刘荣的大支离的非常远,或者根本就不是一支,只是也姓刘而已。随刘荣来到丰邑,对他们也不意味着有任何意义上的地位提升,同样还是要过着平民生活。而太公和儿子们的低调名字,倒是有可能受到刘荣逃亡的影响,毕竟也姓刘,低调一点免得被当成刘荣一族惹祸上身,这也是很正常的。

在刘邦起事之后,甚至是当皇帝之后,他自己和沛县功臣集团的那些人,都不觉得刘邦的亭长身份平民背景有什么问题,毕竟秦汉之际已经是贵族势力的衰退期。这一认识在整个西汉都没有改变,西汉的几个皇帝,甚至是武帝,也都坦然接受皇族的出身背景。这也是司马迁的《史记》真就可以这么直白的写出来的最大原因。

西汉末年的刘向也无意改变这种叙述,他应该只是通过史料研读,加上宗正的职责,所以把丰邑刘氏正宗的来历梳理了出来。

而最早把刘荣与刘太公扯上关系的是班固的《汉书》,班固为人的钻营谄媚我们就不多说了,虽然《汉书》仍是一本伟大的史书,但司马迁不知道、刘向也不知道的事,班固忽然就知道了,我们不得不警惕一些。

拉拉杂杂扯了这么多,可能大家的普遍认知还是基本准确的,刘邦确实就是个平民子弟。

他早年出去当半吊子游侠,中年了回老家混个底层公务员,基本上都是靠的自己。

那个年代平民家庭还是可以实现阶级跃升的,而且刘邦的家庭不仅出了一个皇帝,还出了一个读书人,下次我们就来说说刘邦的一个最另类的弟弟,楚元王刘交。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088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15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361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099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0,98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63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8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7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40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1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05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190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50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52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51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3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二、关于刘清的几个信息 刘太公及几个儿子的没落程度(并不一定贫穷),是比较令人吃惊的,因为前两辈的身份据说还非常可...
    喵小瞪阅读 357评论 0 31
  • 我们回头再看一下大文学家兼汉宗正刘向的话“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 以刘向的身份,他如果知...
    喵小瞪阅读 205评论 0 20
  • 刘清的父亲是魏国大夫,刘清本人也是魏国大夫,大概率刘荣也应是魏国的大夫,虽然没有明确记载。(战国晚期之前官员世袭是...
    喵小瞪阅读 273评论 0 26
  • 感觉两个补丁都不太牢靠,关键在于刘邦的生年是有记载的,即使按照刘邦出生较晚的说法,在刘荣徙丰之时,也已经有七岁左右...
    喵小瞪阅读 355评论 4 29
  • 《史记・魏公子列传》》:“秦闻公子死……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魏公子死后18年)而虏魏王,屠大梁。《史记・魏公子...
    喵小瞪阅读 278评论 0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