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医院做检查,和医生交谈差不多后,医生知道了我是老师,问我是不是教语文的?说觉得我谈吐举止不一样,我温和而自信地说我是教礼仪的,传统礼仪文化,当时我已经起身准备走了,医生又请我坐下。说她孩子初中,成绩很好,就是学习之余就只知道玩游戏,也不知道和家长交流,她们也不知道怎么去引导,因为大人回家也是拿着手机(这也是目前很多家庭的一个普遍现象)。问我们有没有类似的国学礼仪班?她们想送孩子来学习礼仪。
复又坐下,与和蔼可亲、刚才耐心细致为我解答的医生交谈,我们的儿童礼仪、传统文化、家风家训,从根到社会现象,以及为什么礼仪要从孩子抓起的必要性,医生的眼眸亮亮的,中途有电话进来,她快速而低声地说正有重要的事。
这些年,好像走到哪儿都跟礼仪相关呀,无处不在。对传统文化对礼仪的爱已深入骨髓、融入血脉、固化成习惯。
上周在北京,清华大学的礼学专家彭林教授痛心疾首地提到,现在绝大多数礼仪老师教的都是西方礼仪,甚至全盘西化,或者整出一些礼仪的形式以达到挣钱的目的,而忽略了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的民族自尊。“无科技不足以强国,无文化则足以亡种。”
契丹民族就是因为没有坚持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一味学习、模仿他民族的东西,最后亡了种。
失去了本民族的文化和魂魄,剩下的还有什么?躯壳、行尸走肉……
昨晚在学校和我们90后的孩子们分享,孩子们的内心也很受震动,引起了共鸣。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后代,因为我们血管里流淌着相同的血脉,因为我们皆有血性。
又回到这个问题,我一直认为,礼仪不仅仅是教站立行走、着装打扮、鞠躬握手,这些只是礼仪这棵大树上的其中一部分分枝,更有其深刻深厚的文化内涵。
我们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面上教学,根在哪里?追根寻源的目的是什么?
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立秩序,以乐致和谐。周公制礼,这四大制度奠定了全球华人的精神和气质,延续至今。
民族文化的精神和魂魄,是我们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根基。我们的儿童礼仪也应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应给孩子这样的精神滋养,让孩子把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在某些层面上,启人心智比单纯的传授知识更加重要。
孔子,其实是人生导师。
从文化的根源解读礼仪,找到了根源就能解释和解决现在很多社会现象和问题。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神,穷其一生研究都不够。现在的礼仪老师很多,很多,大部分老师都是讲知识讲技术,术,术当然重要,可是道更重要,如果没有循道的规律,很容易走偏。而且会陷入瓶颈,觉得礼仪不就这些吗?都讲完了,还有什么可讲。因此,在大学的课堂,礼仪只有一学期的课程,怎么够?
小胜以术,大胜以道。
小胜以智,大胜以德。
事实上现在很多礼仪老师已经偏了。扶正,只能回到起点,从根源开始。扶正,只能回到最初的初心。且牢牢盯着目标,不再偏离。
回到文化的根源,回到最初的初心,君子务本,固本。修正了再重新出发。
深深扎根于文化的土壤,中华文化五千多年,璀璨夺目,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穷其一生研究都不够,需要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