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病与其他温病的临床表现有很大的不同,其常见的证候有:
1.发热:大多表现为身热不扬,或午后身热,或热型稽留,汗出而发热不退。
2.口渴:初起一般为口粘不渴,或渴不引饮。
3.胸腹症状:常觉胸闷腹胀。
4.黄疸:一般表现为面目肌肤黄色鲜明。
5.躯体症状:多见全身困重乏力。
6.二便情况:一般小便短少,尿色浑浊或黄赤;湿重者大便恒多偏溏,或胶腻而滞下不爽。湿温病有大便下血者,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7.食欲:胃呆少纳,或伴呕恶。
8.脉象:薛生白谓:“湿热之证,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临床一般以濡脉为多见。
值得强调指出的是,一些特征性的证候,最具诊断价值,兹举例说明如下:
1.舌苔:湿热病的诊断重在望舌,在辨别湿与热之孰轻孰重上尤有意义。舌苔腻是本病的必备条件。
若湿重者,苔多白腻或厚白腻;
热重者,苔多黄腻或厚黄浊腻,或黄褐如咖啡色。
大凡病邪之轻重,病位之浅深,以及病势之转归,常在舌苔上明显反映出来,很有诊断价值。
如薛生白《湿热条辨》根据“舌根白,舌尖红”,便知湿渐化热而余湿犹滞
“舌白”、“舌遍体白”,即断为湿浊极盛之象,等等。
有人以湿热型咳嗽为例,认为辨舌于诊断最为重要。
湿热咳嗽常见的舌苔是白腻苔湿或黄腻苔,前者为湿热尚在卫分,后者为湿热入于气分。
腻苔热渐化为湿热邪气渐轻,腻苔渐厚是湿热邪气渐深。
舌边尖无苔,病其余部分是腻苔,为湿热尚盛,而阴液已伤;
舌前半区光红无苔,证后半区是腻苔,为湿热渐退,阴液已伤;
全舌光红无苔,为湿热已尽,津液大伤。(《四川中医》1998年第3期14页)舌诊在湿热病证诊断和辨证上的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
2.白㾦:这是湿温病过程中特有的证候。
白㾦的出现,表明氤氲气分的湿热有外透之机,乃佳象也。
大多分布在颈项、胸背及腹部,其状宜晶莹饱绽。
若白如枯骨,或干瘪无浆,为气液两竭,正不胜邪之象。
吴氏将湿温病白㾦分为5种:
①水晶㾦,凡晶光饱满乃病退之佳象;
②干白㾦,㾦点极细,病多缠绵,为正邪相争,正不胜邪所致,大都在缠绵期,或误治过早滋阴,湿郁化热,郁蒸而发;
③干叠㾦,又称枯㾦,是病久缠绵,元气极虚之征;此外还有
④披麻㾦和
⑤脓痘㾦,均是热极津伤,预后都属不良。(《江苏中医》1996年第9期39页)可资临床参考。
上述主要证候和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对于湿热病的诊断和辨证至关重要,必须明确。
此外,湿热病一般来渐去迟,表现为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尤其是气分阶段持续时间较长,亦有助于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