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十二三岁左右,我开始对文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时我得到了我的第一本书,是青少年版的《红楼梦》。
初时的我只看到了大观园的热闹,心生了对豪门大户的羡慕之情。一次偶然,朋友得知我爱红楼,便在生日这天送给我一本高鄂续版的,我开始对大观园中的女儿们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其中感观最复杂的独属黛玉。
曹公的满纸荒唐言令我痴醉,其中滋味每读一次都有不同。初时浅薄的认知总觉得黛玉过于柔弱,爱计较,不若宝钗实大体,现在再读却不由被她吸引,只深觉她的魅力置于大观园内无一人能比。
有诗云“颦儿才貌世应稀”再美的容颜也敌不过那岁月,百年后终究都是枯骨一具,只有那稀世的才情与风骨永存。
黛玉十分聪慧,自小便学《四书》拥有文人士大夫的风骨,因而潇湘馆竹林深深,一眼看去竟似男儿书房。 六七岁,母亲就于病中去世了。在大观园内,她虽然拥有贾母的宠爱,但终究不过寄人离下,只天地间一孤女罢了,故而生活虽顺随却咏出《葬花词》,处地而思便知这绝非无病呻吟,只是有感而发。
有人说读懂《葬花吟》就是读懂了黛玉,我深以为然。此诗是怎么写成的?书中是这么说的:黛玉于三月中浣,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乃成《葬花吟》,由此也可见其才情之深了。
在大观园中黛玉有着贾母于宝玉之下的宠爱,她又为何要如此悲伤?一年三百六十日,竟无一日不是风刀霜剑?"诚然,一句命薄罢了。
情感细腻之人内心上的孤苦无依又岂是姐妹间的打闹就可以弥补的?只有宝玉懂她,所以为了这位知己她回以一生的眼泪。
一般人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往往把《葬花吟》当成弱势群体的悲悲切切。其实不然,黛玉在书中并不弱势,她的处境比大观园中的很多女子都要好,她有贾母的宠爱,亦有才情与美貌,又何须如此悲切呢?她来到贾府,过着的每一天虽表面上富贵繁华,但实则是摇摇欲坠,大厦将倾,众人却依旧无知无觉,或者是知道但依旧放纵沉沦,这又怎能不让人日日悲切呢!
黛玉所在的林家应当是红楼中最早毁灭的家族,身处其中,从开始时她就明白了命运的难以抗争,最终黛玉死了,死于贾府覆灭之前,但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
曹公笔下的她生来的命运便是为了那三生石畔的情,如今绛珠之泪已干,这位天上仙子,自当回那天上去,终究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