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不等于做到,做到不等于做好,不过我们还是先讨论一下“知道”与“做到”距离吧。
就在刚刚准备写晨读的时候,看到朵朵给我分享的一个得到APP的音频:《遇到贵人的科学方法》——李笑来,里面说到“越是朴素的道理,越是永恒……什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卖油翁说:‘无他,手熟尔’——这和今天人们热衷与讨论的所谓‘精进原理’或者‘一万小时定律’,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吗?”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就不禁想到,“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知道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就像前面提到的,现在很多鸡汤文、自我提升文里面,都会写到那些十分“新鲜”的概念,“精进原理”、“一万小时定律”等,在这信息超载的时代,似乎我们的“概念”也要不断更新,才显得紧跟潮流,但是我们知道的“概念”数量是上来了,但是你应用了吗?
信息超载
现在网络上充斥着各种网络直播课,什么4节课手把手教你入门素描、5节课快速入门思维导图、从零基础入门水彩画、告别低质量的PPT制作等等,每个看起来都十分有吸引力啊,因为大家都说技多不压身嘛,多学一些技能有什么不好的?
我也赞成多学习技能,但有一个前提,是当下你真正用得上的、能快速提升你能力的,最重要的是与你现在的时间精力不冲突的,否则这些只会成为压倒你的稻草,试想,那么多东西摆在那里,但这个也没完成,那个才进行了一般,突然又看见一个感兴趣的,拜托,你一天也就只有24小时,你还得工作、学习、玩耍、吃饭、睡觉、打豆豆,如果你还能挤得出时间来,也请一步一步来,贪多嚼不烂,只会给自己徒增压力。
因此在学习技能之前不妨学学如何筛选信息,过滤掉那些无用的,或者是当下对自己用处不大的,暂时缓一缓,这样可以让自己更加专注于紧迫的领域,不断重复重复、巩固巩固。
就拿乘法口诀表来说,背过的人都忘不了吧,因为我们不光背了,还常常都在用,甚至是无意识地用,与此相比较,大学专业课有多少门内容是你考完以后,现在不常用了,还能清楚记得重点的,如果我们将背诵运用“乘法口诀表”的劲头用在掌握新知识上,哪有做不到的。
消极过滤
当面对众多信息的时候,很多人都不是直接接受的,而是采用一种“消极过滤”的态度。
何为“消极过滤”?一种是看到一个观点,觉得这个不行,根本不可能;还有一种是当我们听到与自己想法不一致的声音时第一反应就是反驳或者挑刺。
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情形,都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我们的视野,因为当你只听你想听的东西时,那新的事物哪里还有进入你视野、脑海的可能,路都让你斩断了。
这让我想到前段时间看到的一个段子:“说服人是一个很难的工作,而春秋战国那些说客好像个个都很厉害,一张嘴就能说动诸侯。大一统时代以后的谏臣就没这个本事。主要区别是,说客言利害,诸侯都在危急存亡关头,最关心的就是这个。谏臣言道德,皇帝没有竞争者,听不进去。”
这其实从侧面反映出,我们在一个相对稳定且没有竞争的状态时,是比较难接受不同声音的,可一旦我们想要做出改变时、有极大的胜负欲时,我们可能就会从多个方面去思考事情的行动可能性。
因此要打破“消极过滤”的魔咒,我们应当成为一个可能性思考者,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在遇到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情况下,先不急于否定对方,而是多考虑对方的可取之处,否则你可能会过早得错过有用信息。
缺少跟进
“学以致用”,“学以致用”,关键是让学到的知识为自己所用。就拿我自己来说,学生时代英语成绩一直都很拔尖,但是自从过了六级,平时也很少机会用到,所以英语废了一大部分。老公常常问我一些英语单词什么意思呀,我说不出来或者拼错了,他都会不屑地对我说:“不是过了六级吗,这都不会。”
确实,英语在过去似乎只是被我当成了一门“考试科目”,而不是一门语言,如果它真正成为了我的一门语言,哪有不会说的道理,怎么不见我普通话、粤语生疏。
如果想要将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在最初学习之时就应当有将它“据为己有”的觉悟,不光要制定好“跟进计划”执行实施,还要尽可能地争取别人的指导和支持,再回想一下“乘法口诀表”,老师在课堂上教你运用,妈妈在家督促你背诵,这就好比是“反馈监督机制”,有计划、有落实、有反馈、有跟进……(我是不是在答题……)
今天的总结语是:知道了就去做啊!
参考书目:《知道做到》[美] 肯·布兰佳/保罗·梅耶/迪克·卢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