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我校国学经典课程的改革,在翻阅大量资料,结合专家经验,在王校长亲自指导下,我于今天下午学科记忆操时间在六年级一班上了一节古诗词探究课。
本节课严格按照自本生长素养课堂的流程,以及高规格制作电子导学案的编制标准,在课前准备页,除了本周习惯、名言相赠、课前准备之外,我将《寻隐者不遇》的古诗唱诵音频链接在电子导学案中,于课前播放,营造氛围,同时也是古诗诵读的一种方式;思维的激发环节,我用一张图片进行导入,让学生观察图片找出一个切入点,并说出一句相对应的古诗,有的孩子以夕阳为切入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的孩子以白鹭为切入点,“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有的孩子以树为切入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每一个切入点,孩子们都能说出一句相对应的古诗。打开了话匣子,激发了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古诗学习埋下了伏笔,做了铺垫。
本节课共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1、通过变式诵读学会平仄朗读的方法;2、结合老师的导引尝试给古诗做批注;3、用固定的符码解析古诗。素养目标是:通过感知语言、品味语言、锻造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注重审美、渗透文化。通过解读学习目标引出课题《寻隐者不遇》,进入课堂学习。
在实施学习目标时,三个目标分别都有一个思维的导引和思维的表征,在第一个目标导引时,我以《寻隐者不遇》诗配图片的形式呈现,先让学生欣赏了配乐朗诵的音频链接,又让学生已循环的形式读古诗、以遥相呼应的形式对读,学生乐在其中。之后,我们又以平仄朗读的方法来读古诗,即一声、二声为平声,三声、四声为仄音,平声读时舒缓绵长,仄声读时短促洪亮,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有的孩子根据标注的平仄符合,用手打着节奏,不停地朗读,不厌其烦,古诗的韵味也在这样的品读中一点点凸显、呈现。
在实施第二个目标时,首先,在导引环节我设计了《寻隐者不遇》古诗批注的方法,学生在表征环节时利用脚手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竟也如鱼得水,他们在各组展板上用双色笔展示自己小组的古诗批注,并在班级大方的给别组讲解,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也辅助了他人学习,孩子们在质疑与补充中,知识点更加明晰,学习兴趣也更浓厚。
第三个学习目标在设计实施时,运用以“渔”教“渔”的方法,让学生利用自己已学古诗找符码的规律,从而推理出某些词语的固定解释,如“柳”:别离之意,“松”:高洁之士,“云”:自由隐逸等等,学生利用古诗的固定对古诗进行全面赏析,既解古诗之意,又品古诗之韵。
思维的迁移环节,运用所学到的平仄朗读法、做批注法、符码释义法尝试预习《游园不值》,学生划分任务,有的学生标平仄朗读符合,有的学生做批注,还有的学生试着用符码解读古诗,每个人都在认真投入地独立完成,老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予以指导,最后,出示答案并给组长批改,组长依次给组员改。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中完善三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进行情境运用。
思维的内化时,我用思维导图将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直观呈现,学生随思维导图梳理本节知识点。
一节课只有短暂的40分钟,而课堂之外的知识却是无穷尽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用以渔教渔的形式组织的课堂,会更加精彩也更加高效,当学生轻轻推开古诗这道门扉,经典的大门也将为孩子们敞开。让我们一起畅游在经典的长河中,品味经典的韵味无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