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到这本《妈妈让我卖茄子》我是抗拒的,如果把这本书丢在一堆充满绵软气息的绘本中,估计会吓到兴冲冲过来挑书的小朋友吧。到底谁想到要出这么一本让人完全不敢直视的绘本的?
《妈妈让我卖茄子》日文原版的名字翻译过来是《像鬼一样厉害的妈妈非得让我去卖茄子我可是小学生啊!》,但是冲击力太大没能过审,就改成了现在这个名字。
绘本的文字作者是日本wire orange株式会社的社长原田刚。而这种“逆天”画风的绘画作者筒井则行,他是wire orange株式会社的部长,这本《妈妈让我卖茄子》则是他创作的第一本图画书。
嗯,两个完全玩票的作者,好像不太让人信任的感觉。
带着种种疑问及巨大的抗拒心情,我翻开了绘本,然后,就看哭了。哭得不能自已的那种。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讲述了作者也就是园田刚小时候,被妈妈逼迫去向陌生人兜售茄子的事情,但是看到最后一页,我几乎泪奔。
情节方面先不多说,但是同样作为一个从事绘画工作的人来说,我不禁在想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两个完全从事不搭界工作的人,能创作出这样一本即便画风鬼畜但是却能感动所有读者的绘本呢?”
其实我们对于绘本也许有一个比较偏见的理解。所谓“绘本”,以画来讲故事,也就是说,画面的重要程度会高于故事情节。所以当我们在数量众多的绘本中挑选心仪绘本的时候,往往会优先考虑画面精美造型可爱的那些。当然这不是错,但是难免会买到一部分只讲究画面而内容空洞的绘本,也会让很多优秀的绘本因为画面风格的另类而受冷落。
我也听过不少人会说这样一句话:“好羡慕你们会画画的人,可以把自己的故事画出来。”
相当多的人都会觉得,只有系统学习过画画的人,才有“资格”去画出心中的故事,这点就和挑选绘本只看重画面是相同概念的偏见了。
我们看到这本《妈妈让我卖茄子》,都会被感动,那感动我们的是什么?
画风?肯定不会。
感动我们的是作者娓娓道来的一个故事,情深意切充满浓浓的母爱。书中妈妈因为身患绝症担心孩子没有办法自己一个人生活下去,所以从和蔼和亲一转身变成“鬼一样的妈妈”,她逼迫自己还是小生活的孩子,去贩卖茄子挣钱,学习怎么活下去。直到妈妈病故,孩子才明白妈妈的良苦用心。
我们感同身受后,被这份感情所动容。这种感动是和画面完全无关的感动。
现在很流行讨论中产阶级的“焦虑”,但是我觉得,焦虑是不分阶级的,尤其是放在为人父母身上,怀孕的时候焦虑肚子里胎儿是否健康,出生后焦虑怎么把孩子养好,孩子再大点就开始焦虑他们的学业,工作,恋爱……随便哪点都可以成为父母的焦虑,用通俗点的话就是“操不完的心”。原田刚的故事就让焦虑的我们找到了共鸣,当我们被现实条件所限制的时候,怎么去“照顾”身边的人。
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
再看绘画作者筒井则行,非科班出生,做过舞台剧演员,现在又做会社的部长,只因为喜欢画画,就用完全不受控制放荡不羁的笔触画完了这个故事。以专业的眼光来看,他的线条杂乱不具美感,人物比例失真造型怪异,就连为了突出主题而单独上色的茄子,明暗关系也是乱糟糟的。这种风格,其实很多没学过画画的人也可以画得出来。
不过筒井则行也不是任由自己胡乱创作,他也把自己的思考融入画面中。
这张画面上的妈妈最为可怕,简直就是噩梦的存在
为了贴合主题中“像鬼一样的妈妈”,所以杂乱的线条和失真得比例反而给画面带来了一种特殊的惊悚感,我们会被这位妈妈吓到,一开始就被带进了一种胆战心惊的微妙气氛中。
为了突出茄子,整本绘本放弃上色,只着重绘制了茄子的颜色(当然我也怀疑是不是筒井则行对于自己上色的不确定而采用了一个小聪明,反而成了非常讨巧的方式。)。文字配合采用紫色,让画面在颜色方面,又有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另外我觉得处理最好的一点就是,他将真实照片融入画面中,虽然照片只占据了一点点的位置,但是这样就反复在提醒读者,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把读者从一种看故事的心情直接拉进“真实事件旁观者”的身份,为这样一个和我们处在同一个空间的故事而唏嘘不已。
所以你们看,即便知道自己在画画方面不在行,但是还是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达到最终的效果,筒井则行就用这种无比鬼畜的绘画方式,感动了所有的读者。
太多的人不敢下笔,被很多自己心中设定的条条框框所限制,从来没有走出“自己画”的第一步。虽然常说艺术高于生活,但是首先,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创作离普通人并不遥远,我们有自己的精彩生活,有自己的悲欢离合,我们的故事,不属于任何一份喜悦或感动。
所以,有故事的你们,敢不敢开始创作自己的绘本呢?就如原田刚和筒井则行一样,画吧,画出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