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随笔式的写作,难免落入空泛的窠臼。但是若不从文学史的层面来看,这就又是我个人阅读生活的内容回顾了。当代文学中有一部手术刀般冷冽的作品《活着》,作者余华,是我怀着复杂心情欣赏的作家,文风之冷直追海明威,当然海明威是英雄主义的悲壮,而余华则是世俗荒诞意义上的震惊。
拿《活着》来说,通篇几乎无温情,往往一带而起,纵使显现一丝温和,马上是更深的悲凉。可它和传统的戏曲悲剧不同,甚少有悲天抢地,感觉一切就像发生在身边,这种营造的真实感令人窒息。故事简单,但总令人回想,思考是否有某个平行空间,幻想有另外的结局 ,但每次幻想结果都觉得不满意,也许就是应该这个结局,那么晦暗、孤单。
这种“落了片白茫茫真干净”结局,纵是没有贾宝玉的出家一样深刻,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情味。贾是属于“士”的,而活着却在“世”上,历史的流转对宝玉们并不会变的,对富贵却一直在变,但富贵哲学,又是中国哲学,就是生存,就连阿Q也是生的使徒。若跳脱时代看这部小说,这是中国小人物的国史,但这是部时代痕迹过重的作品,大起大落,丝毫不亚于老舍先生《骆驼祥子》的起伏,两者写法上都贴得很低,像正在经历那段历史。不过余华显然没有老舍先生那般真实,《活着》很有暗黑的格林童话味道,全部看完你并没有看到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有些人道德有瑕疵,但大多数人都很好,他描写的那个农村生活的梦,只有在时代大背景裹挟下才摇摇欲坠。同时他塑造的这个主人公也出人意料的鲜活,又好像并不存在。懦弱与宽容,总显得如梦似幻,能默默接受一切的生离死别,又能从从容容活下。罗曼罗兰说真正伟大的人是看透生活真相而依旧热爱生活的人,富贵就是这样伟大而平凡的人。这种伟大不是杰克伦敦《热爱生命》那样身体上的坚韧,而是精神上的忍受,忍耐而受用。
书中涉及最多话题也许是死亡,和活着一样,阐述这两种事实都那么自然,死也就死了。生活还是继续,生活是病态的,生活在其中的人也免不了。《活着》中那个不是病着的,身体上精神上,总有一样,人和生活包括这个世界都是不完美,甚至是病态的。极度悲观主义者该选择离开,但也就是不完美促使人追求完美的答案,即使悲观也要为寻求终极答案而活。跟上富贵,不管经历什么,爱看、努着、活着。
小说讲述的历史与生死,个体与时间的抗争,避免了单纯宏观层面的空洞,生死是历史的段点,个体意义上经历的时间就是个人史,个人越是抗争时间,就越在扩展历史。历史虽随时间一样无限,生死也伴随个体的开关,以有限来抗争无限,可笑又可叹,活着本身是可叹的事业,何况是带病上阵,请认真记录下你活着的每一瞬,带着尊敬致意那些认真生活不知疲倦的人。